top

张翠平:在爱的征途上倾情奉献

作者:李剑波 王涛 郭晓东   发布时间:2019-05-13 09:18   来源:安阳日报

在爱的征途上倾情奉献 
——记我市援疆医疗队队员、市第五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张翠平

记者 李剑波 王涛 郭晓东

  “8月25日是我们进疆的日子,带着家乡人民的期望和嘱托,踏上了爱的征途。”在张翠平的日记里,能够参加援疆医疗队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工作,可以看出她带着些许欣喜,更有几分沉甸甸的责任。

  2018年8月26日,到哈密市巴里坤县的第二天,张翠平和其他援疆医疗队队员来到县人民医院报到。巴里坤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那天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迎接他们的巴里坤人民医院领导高兴地说:“你们的到来就像这及时雨啊,早就盼着你们呢。”

  今年4月19日,记者采访张翠平,就在她坐诊的门诊室。趁她闲暇的间隙,我们了解她援疆8个月来的历程、她在爱的征途中的点点滴滴。张翠平1972年出生,25岁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调入市第五人民医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张翠平身材苗条,看似纤弱,却浑身充满了劲儿,给病人看病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

  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疗技术人员匮乏。张翠平是儿科医生,而巴里坤人民医院根本没有设置儿科,更别提新生儿科了。她了解到,当地对小儿患病,大多按照“缩小版的成人”来治疗,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张翠平感觉身上多了一份光荣的担当和沉重的责任,决心尽快融入医院这个集体,尽快投入自己的工作。

  日复一日的工作开始了,每天查完房,张翠平都要去门诊坐诊。这里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正确的儿童保健知识,再加上饮食不合理,所以小儿贫血者较多,常见病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巴里坤是哈萨克族自治县,哈萨克族群众来看病的很多。年轻人带着孩子来看病还好交流,最苦的是一些年龄大的家属带着病人来,沟通起来很困难。必须突破语言关,张翠平先是靠观察来理解,渐渐地,她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哈萨克词语。

  张翠平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查房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她给当地的医护人员认真分析和讨论每一例病情,使大家的医护水平在积累中得以提高;在师带徒活动中签下协议后,她感觉责任更重了,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需要她无私地把自己的所学教给徒弟王江宏。

  张翠平的电话号码向病人和家属公开,24小时开机。在工作日的8小时之外,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而且在睡梦中被唤醒是常事。“张医生,我家娃烧了好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您在驻地吗,能上门给看看吗?”“张主任,星期天您上班吗,孩子咳嗽老不好,我想请您给娃看看。”“帮我一个朋友看看她的娃吧,我去驻地接您。”“您现在忙吗?我想咨询您一些问题。”电话不分白天黑夜打来,张翠平时常奔波在医院、驻地和一些病人的住所之间。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张翠平接到县委组织部干部杨煜波的紧急电话:“张主任,实在不好意思这个点儿打扰您,但是这个娃已经咳嗽发烧好几天了,现在不吃也不闹,就是气喘,还翻白眼,您快来看看吧。”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张翠平没有丝毫迟疑,马上出发。看到患儿,即刻诊断出是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当地抢救条件有限,必须马上转诊。几天后,杨煜波告诉张翠平,患儿先转到哈密,后来又转到乌鲁木齐,治疗很及时,孩子转危为安。张翠平心里很是欣慰。

  在每次的新生儿诊治或急诊抢救过程中,张翠平都会像奔赴战场的战士一样全力以赴。从一次次的抢救工作中,张翠平深刻感受到,边疆太需要儿科医生,太需要高素质的医疗人员了。作为援疆医疗队员,她觉得有责任为当地培养专科人才,应该输血造血、授鱼授渔并举,为当地医院发展多做些工作。张翠平对记者说,他们是时刻处于战备状态的“白衣战士”。大爱、援疆不是说说而已,爱在路上,只有付诸行动的大爱,援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一个坚强的“白衣战士”,也是经过炼狱而来的。用张翠平的话说,当地环境和自己顽皮地开了个玩笑。在入疆之初的两个月时间里,由于环境、时差的原因,张翠平严重失眠,彻夜睡不着觉;由于高原气候、天气干燥,加上饮食不习惯,两个月口腔严重溃疡。失眠和口腔溃疡情况好转,而更大的考验还在等着她。有一天,她突然感到自己的膝盖奇痛难忍,接着双膝肿胀不能行走。作为医生,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得了急性滑膜炎。

  巴里坤气候严寒,膝关节病变是当地常见的地方病。在带队领导和巴里坤县医院的安排下,张翠平到140公里外的哈密市中心医院做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证实了她的诊断,必须住院治疗。她拒绝了在哈密住院的安排,当天返回巴里坤,在当地医院输液、吃药治疗。

  住院治疗持续两周时间,她的病情基本好转。期间,她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几千里之外的父母、爱人、子女知道她的情况后,劝她中止援疆,让医院再派其他人去。张翠平不同意,她倔强的性格占了上风。原来,2017年2月,我市参加援疆医疗工作时,作为党员的张翠平就积极踊跃报名,经过医院研究同意派她参加。后来,由于当时特殊规定的原因,她没有成行,留下深深的遗憾。2018年8月,她再次请缨,如愿以偿。入疆之后,因身体不适应以及病痛折磨需要静养等,让她深感愧疚,觉得自己没有做多少工作,还要别人照顾,拖了团队的后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痊愈之后,张翠平办了一张健身卡,从那天起,健身房里多了一个瘦弱的身影。她每天都出去散步,巴里坤县城傍晚的街道上有她日渐矫健的身姿。经过两个多月的千锤百炼,张翠平完全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她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张翠平和其他援疆工作队队员一起,到巴里坤县所辖的15个乡镇和边远贫困村进行义诊。他们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早出晚归,不顾路途遥远,送医下乡、免费发药。看到哈萨克族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迎着风、冒着雪而来,她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活动中,张翠平多次到自己的“亲戚”、石人子乡大泉湾村二队的刘学兵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去年10月17日那天,张翠平帮“亲戚”家收萝卜,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这些,不正是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最好的诠释吗!

  

  ●援疆感言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张翠平

  我的援疆医疗工作很充实。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是我个人价值的最大提升。我曾感动于这种需要,看到患病的孩子痊愈后笑容满面,我心中感到莫大的欣慰。边疆需要我们,正是这种需要,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担当和奉献的含义。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愿意成为这块砖,为祖国和边疆人民的需要而搬。万丈高楼平地起,我愿做这高楼的奠基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把自己的援疆工作做得更好,向党、向祖国、向家乡父老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责任编辑:郭聪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