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王革勋:一位耄耋老人与他的文化情结

作者:周俊英   发布时间:2017-11-11 15:53   来源:安阳网

原标题:一位耄耋老人与他的文化情结

——记“市老有所为奉献奖”获得者王革勋

□记者 周俊英

  《淇洹集》《淇洹吟咏录》《战士历程》……说起王革勋,不少人都会知道,很多人认识他,是从他的一部部作品开始的。10月26日,记者见到了王老,只见他红光满面,声音洪亮,精神饱满,一点也不像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酷爱读书 家中成“图书馆”

  来到王老家中,记者即刻被他的图书室所震撼,走进位于地下室的图书室,10多个大书柜被各类书籍塞得满满当当,足足七八千册,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图书馆”。

  《太平预览》《中国全史》等厚重的经典静静地躺在那里,众多藏书中,包括文学、史书、传记、理论等多种类型。王老笑着说:“这些书都是我省吃俭用买来的。”

  今年84岁的王老出生于淇县西岗乡刘拐庄村一个普通农家,自幼热爱学习。由于家境贫寒,王老只读到小学毕业。17岁那年,王老有机会来到部队,并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华北第二干部学校。

  “那时每月的津贴就1块多,我几乎都用在了买书上,有时为了买一本心爱的书,我连买牙膏和毛巾的钱都没有。”王老说,读书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参加工作后,他也是把每个月的工资都用来买书。

  “一次,我在书店看中一套《太平预览》,标价600元。当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还很低,但我还是咬咬牙,借钱把书买下了。还有一次,我在郑州一家书店看见一套《二十五史补编》,自己太需要这么一套书了。一问价格,让我大吃一惊,一套书需要近千元,因为太贵就没买。”王老说,“回到家后,我就一直想着这套书,睡都睡不好,后来我再次去郑州时,还是决定到书店把书买下来收藏。”

  王老告诉记者,他现在收藏的图书,每一本他都读过,而他在认真研究古都学的过程中,坚持读书不唯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做学问要有真才实学,我不做那些虚的,我只实干,要敢于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大胆纠错。”

   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服务社会

  1996年,王老从市文广新局退休后,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于是,他开始创作作品,他第一次创作作品是在2009年10月,当时王老创作了《淇洹集》。这之后,他又连续创作了《淇洹吟咏录》《战士历程》《闲聊》等5部作品,共计200万字。如今,这些作品不仅在图书馆可以借阅,而且在网上也可以免费阅读。王老所写的论文在全省、全国历史文化界引起反响,王老也因博学多才成为安阳名人。

  虽为名人,但生活中的王老一点也没有架子,他与记者促膝长谈,鼓励年轻人要多读书。“我所创作的作品涉及短篇小说、诗歌等,涵盖面比较广。”王老边说边打开电脑让记者看,在《闲聊》一书中,包含了短信小说、手机诗词、短信絮语、附录诗文等,整部作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我平时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研讨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有时候别人对我收藏的书籍感兴趣就向我买,而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免费寄给他们。空闲的时候,我还会到学校和局委讲课。”在王老看来,“知识是需要分享的”,他很愿意与他人交流,也乐意把自己收藏的书借给别人。

  不仅如此,王老还发挥余热,牵头组织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具有较高学识水平的离退休干部,对广播、报纸、电视进行评论,并建言献策。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市老有所为奉献奖”和“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王老十分谦虚地说:“我做这些可不是为了荣誉,我只是觉得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

 

 

 

 

责任编辑:王崭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