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众创空间】杨惠民:泥巴里捏出百味人生

作者:黄亚明    发布时间:2017-12-06 09:36   来源:安阳网

 

 图为杨惠民在创作泥塑作品

 

□记者 黄亚明 文/图

  下乡插过队、摆过地摊儿、打过工,也曾受过骗,最终在朋友帮助下有了自己的泥塑工作室,40多年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杨惠民都没有停止对泥塑艺术的追求。12月1日,当记者走进杨氏泥塑工作室,立即被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吸引了。

   追忆乡村

  杨惠民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的泥塑艺术传承于津派泥塑,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雕塑大师于庆成。在杨惠民的众多泥塑人物作品中,农民形象居多。他告诉记者,自己16岁到滑县下乡插队的几年中,农民勤劳朴实、厚道粗犷的形象深深感染了他,激发了他的艺术创作灵感。在此后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杨惠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记忆中农民的形象,通过泥塑技艺呈现在每个小泥人身上,赋予其生命,这也成为他追忆乡村生活的一种方式。

  离乡返城后,杨惠民参加了工作,后来又成为一名下岗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他摆过地摊儿、打过工,还凭借自己对美术的悟性和钻研劲儿,给人做过家具上的图案和农家小院影壁墙上的浮雕。

  生活起起伏伏,杨惠民却始终忘不了乡村生活。从小爱好美术的他,想通过泥塑还原自己记忆中的乡村。为了把泥人捏得更传神,杨惠民到处拜访泥塑大师,揣摩大师作品,并把儿童画的童趣融入自己的作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杨氏泥塑风格。

   苦中作乐

  几十年来,在追求泥塑艺术的路上,杨惠民吃尽了苦头。从白天到处跑着寻找黄胶泥,到夜里独自构思;从作品拿出去鲜少有人问津,到寄人篱下只为了有个角落摆放自己的作品,杨惠民自嘲,苦中作乐正是艺术追求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也在杨惠民的作品中展现无疑。杨氏泥塑淡化了人物外形,却更注重人物神态和个性的表现。吸溜着面条的农民、脚踩新皮鞋的老汉、笑得露出只剩一颗门牙的村妇……杨惠民随意拿出一件作品,都能讲出人物背后的故事:田间劳作结束,又累又饿,农民吃碗面条就感到满足;老人脚上的新皮鞋是儿子买的,你看他笑得多爽朗;从电脑视频里看到孙子的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

  形简意丰是杨氏泥塑最典型的艺术特点。杨惠民感慨地说,泥塑人物最难塑造的是人物的表情和肢体细节,这也最考验工匠的水平。有时候,为了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他把泥巴捏了毁掉,毁掉再捏,直到捏出人物传神的表情才满意。

   创业传承

  杨惠民称,尽管当初选择泥塑是生活所迫,但这些年创作的200多件作品,每一件都像他的孩子,舍不得卖。在泥塑工作室,总有一些心直口快的顾客说他的泥塑人物有点丑,杨惠民总是笑着解释,大丑若美。他是想通过泥塑沧桑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生命旺盛的活力。

  杨氏泥塑被列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杨惠民对传承泥塑技艺更有信心了。这些年,除了自己搞泥塑创作外,他还去银鹭小学、安阳师范学院等学校上泥塑课。看到一团团泥巴在学生手里变得活灵活现,杨惠民觉得特别欣慰。

  杨惠民认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业项目,除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外,还能走教育与创业结合之路,让泥塑技艺传承下去,发挥杨氏泥塑的品牌效应。

 

责任编辑:王崭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