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马启海:人生因援疆得以升华

作者:李剑波 王涛 郭晓东   发布时间:2019-05-17 09:47   来源:安阳日报

原标题:人生因援疆得以升华

——记我市援疆医疗队队员、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马启海


 

马启海(右二)参加会诊 (资料图片)

□记者 李剑波 王涛 郭晓东

  4月21日,记者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采访马启海。

  马启海,1968年出生,是安阳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马启海说:“刚开始听到‘援疆’这两个字的时候,感到非常的陌生和不理解。印象当中,新疆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荒无人烟,气候恶劣,条件非常艰苦。后来,我陆续听到身边很多援疆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为新疆人民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我的心被震撼了!新疆对我充满了神秘诱惑,援疆人的事迹感染了我,我从此也有了援疆的冲动。当援疆工作队中期轮换时,我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

  去年8月,我市援疆医疗队约定出发的集合时间是25日6时。而当天也是马启海在郑州某高中上高二的女儿开学的日子。怎么办?情急之下,他事先和学校沟通好,提前一天送女儿入学。24日下午,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马启海一家三口到学校,各种手续的办理还算顺利。为女儿办完报到手续后,马启海迟迟不肯离开校园。他心里清楚,明天就要奔赴两千多公里以外的新疆,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女儿一面,尤其是将要错过女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将是终生的遗憾。带着恋恋不舍,马启海从郑州出发返回安阳已是晚上10时多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由于视线不好、道路湿滑,高速公路上发生了好几起车祸,造成严重堵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堵车时的无奈等待让他像热锅上的蚂蚁。紧赶慢赶,回到安阳已是25日4时了,距离出发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麻利地打点行李,简单地吃了点东西,6时,马启海准时来到援疆医疗队集合地点——市卫健委的大院,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马启海8月29日到巴里坤县医院报到后,努力适应当地工作环境,迅速投入各项诊疗和管理工作中。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分科没有那么细化和精确,只有内科、外科等大综合科室,没有专门的烧伤整形科。作为援疆医疗队队员,应当把医疗作为本职工作,马启海担负外科的诊疗、查房、门诊、急会诊、手术等任务。工作日,他从驻地到医院,两点一线;在医院,从病房到门诊,忙碌着不得间歇。

 

 

  去年12月,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因手腕烫伤住进医院外科。当地医生对烫伤病人大都采用传统的干燥疗法,即用吹风机吹创面,让创面结痂。这样处理无法判断伤情,病人会出现明显疼痛感,还极易留下疤痕。在一次查房中,马启海发现老大娘因手腕疼痛而痛苦不堪,甚至影响睡眠。他与其他医生会诊后认为,老大娘的烫伤较深,表皮短时形成一层厚厚的坏死干痂,干痂无法正常脱落,痂下是否愈合难以判断。于是,马启海决定给病人采用包扎保湿疗法进行溶痂治疗。经过几天治疗,患者的痂皮脱落,创面愈合。老大娘的病痛解除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地的医生被这种先进的保湿疗法所折服。外科主任李国荣说:“烧伤科专家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理念,帮助我们把治疗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听了这些话,马启海的心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在烧伤治疗方面的实践和管理经验,为外科病房重新制定了烧伤病人的诊断和各种治疗规范。

 

 

  今年4月的一天,马启海正在午休,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外科病房的值班医生唐兴志打来电话,说一位名叫朱瑞玲的66岁老人,在家突然晕厥后跌倒,被开水烫伤右上肢及双侧臀部,烫伤面积比较大。马启海在电话中立即给出治疗方案:马上给病人办理住院,创面给予适度清创,消毒后包扎治疗,完善各项检查排除并发症。安排妥当,马启海立即从驻地赶往医院。他知道,当地医生在治疗较大面积烫伤病人方面没有经验,老人随时可能休克。他了解到,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梗死等疾病,病情比较复杂。马启海嘱咐唐兴志给病人完善各种治疗和监测。接下来的几天,马启海一有空就待在病房,观察病人的病情,指导合理治疗。后来,老人的病情稳定了,病人家属拉着马启海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了你们援疆医生啊!”

  马启海担任巴里坤县医院副院长,参与医院的行政管理,多次和医院领导研究医院的发展规划。刚到医院报到的时候,该院院长包建福语重心长地对马启海说,县医院很期待援疆专家到来,你担任副院长职务,一定要帮县医院把关,让医院的治疗水平做一个全面提升。医院条件简陋,设备短缺,医疗技术人员力量薄弱,科室结构不合理,整体运行在旧的模式下,希望你能帮医院走出的困境。包建福院长的一番话触动了马启海的内心,他感受到了当地医院领导对援疆医疗队的信任和期待,于是暗下定决心,既然来援疆,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创新工作,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以及临床管理经验留在县医院。

  结合当地及县医院的实际情况,马启海很快确立了以医疗技术援疆为核心的理念。他从医院最基础的环节抓起,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到各科室参加行政查房,及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帮各个科室建立规章制度,落实了18项核心制度,严抓医疗质量。特别是外科,马启海首先从病历入手,严把病历质量关。马启海不厌其烦地帮其他医生一字一句修改病历,规范他们的诊断和治疗。

  在他的建议下,利用援疆医生各专业优势,县医院成立了专家门诊,切实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援疆医生除了工作日正常查房和手术以外,其余时间就是坐门诊。他们还创建了医患微信群,用微信为交通不变的患者服务。他们通过微信解答患者的咨询,了解病人治疗后的情况,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寻医问药。

 

 

  为把传帮带工作落到实处,马启海积极创新培训模式,组织召开援疆医生联席会,举行师带徒合同签订仪式,要求每位援疆医生重点培养1名至2名当地的业务骨干,通过查房讲座、病案病历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务人员整体水平,为巴里坤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去年8月,援疆医疗队到巴里坤的时候,正是牧草丰美、山明水秀的时节,无垠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充满着诗情画意。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这些美景暂看不到了,严寒对他们是一个巨大考验。按照工作安排,援疆医疗队在春节前要完成全县15个乡镇和所有贫困村的义诊全覆盖。作为院领导的马启海必须身先士卒,起带头作用。平均-20℃的气温,经冬不化的积雪,马启海和其他医生一道,驱车行驶在巴里坤盆地的雪原。条件最艰苦的地方,连洗手的条件都不具备,他们只好抓把雪搓搓手,继续为当地群众看病。去年冬天,他们下乡义诊19次,做到14个贫困村全覆盖。

  每位援疆医生都联系一户当地农牧民,开展“结亲”活动。去年冬天,马启海每月要到大泉湾村一队的亲戚刘志刚家住两天。刘志刚的老伴儿身体残疾,因为儿子在外地打工,带孙子的担子就落到他们身上。每次走亲戚,马启海总是跟另外一位援疆医生结伴而行,他们踩着积雪,步行两三个小时到村里。他们早晚得到村委会开会,村委会到刘志刚家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早上和傍晚,他们沿省道往返,空旷的雪原上不见人影,疾驰大货车从他们的身边呼啸而过,扬起的冰雪撒在他们身上。马启海说,在那种状况下感受到的孤苦无助,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无法体会。但是,一到亲戚家里,一句热情的问候,一杯冒着热气的奶茶,所有的怨悔和孤独,顿时全部消散。

援疆感言:

  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马启海

  建设美丽新疆共圆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回忆援疆岁月,我们虽然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但也收获了许多开心和快乐,沉淀了心情,净化了思想,锻炼了能力。有了这次援疆经历,我的人生会更加精彩。解决民生和民心问题,是医疗援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历练平台,当地各族群众对我们充满信任和期待。作为援疆人,我对此感悟很深。

  援疆工作,我每天像陀螺一样忙碌,虽然很累,但很充实。我为能成为一名援疆人而自豪,为能给当地群众的健康贡献绵薄之力而荣幸,为能给边疆医疗事业的发展献计出力而无怨无悔。我们都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都是为了新疆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我认为,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组图为马启海工作的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郭聪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