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丨“农”字底色 出彩亮色

作者: 周岩森 刘红涛 归欣   发布时间:2019-09-16 10:35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岩森 刘红涛 归欣

  9月的滑县,天高云淡,白马坡、卫南坡、留固镇,50万亩一块田,放眼望去,挺胸凸肚的玉米棒穗穗金黄。这是丰收的景象,这是稳稳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很大,地位举足轻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河南牢记嘱托,进一步认清自身优势,把使命记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切实做好“三农”这篇大文章。

  筑牢“基本盘”,迈向“高质量”,河南把“农”字底色转化为出彩亮色,广袤大地充满了希望,农业大省正发生千年巨变。

  

  资料图

   打好王牌 推动农业强起来

  “小麦又丰收了!强筋小麦亩产都在1300斤以上,比去年增产将近200斤,一亩地多收几百块钱。”提起今年夏粮,西平县二郎镇种粮大户张四新脸上挂满笑容,“我流转的400亩土地,全部实现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耕种收机械化百分之百,老辈们盼望的机械化、现代化如今真实现了!”

  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我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变“望天收”为“吨粮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3年的54.3%提高到2018年的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6%。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连年丰收,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今年,我省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对全国增产贡献率达45%。河南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粮食及其制成品,“中国粮仓”名副其实。“稳住中原粮仓,把中国人的‘粮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是河南必须扛起的责任。”全国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说。

  以“四优四化”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质小麦成为“香饽饽”。当前,我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204万亩,较2016年翻了一番,占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7,产销订单率达90%,平均每亩增收100多元。

  “你们早餐吃的面包,可能就是用俺家的强筋小麦做的。”永城市新全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新全一脸自豪,今年他的400万斤新麦刚收下来就被当地面制品加工企业从地头拉走了。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在驻马店已举办二十二届的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见证了这一发展历程。今年的农洽会签约重点合作项目183个,总签约额821.7亿元,创历史新高,展示了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的魅力。“国人厨房”声誉鹊起,前来参会的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河南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发展探索出了成功路子。

  

  资料图

   补齐短板 推动农村美起来

  “道路打绿伞,路肩绿地毯;碧水绕村庄,天空呈蔚蓝;街道有路灯,村内有游园;垃圾分类收,村有保洁员。”最近流传的这段兰考歌谣,生动反映了当地人居环境的变化。

  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近年来,我省持续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全省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8%、75%,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

  农村生态更加亮丽了,中原多地“风景”变成“产业”,“美丽”化为“生产力”。伏牛山深处的栾川县潭头镇重渡沟村,百瀑千泉、万亩竹海,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在其带动下,全县依靠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实现了由卖矿石向“卖风景”的美丽转变。

  “公交开到家门口,小康生活在招手,咱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甜。”汤阴县宜沟镇向阳庄村党支部书记葛树芹深有感触,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里铺设下水道、装上天然气、用上了自来水、硬化了道路,村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公交”。

  建设美丽乡村,重在规划引领。7月起,我省1500多名规划设计师奔赴1188个乡村,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形成一批可学习、可推广的典型,推动农村美起来。

  补齐一个个短板,农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8万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提高至100%、99.1%,85%的村用上了自来水……当下的农村,正由一处美向处处美、由一时美向持久美、由内在美向外在美转变。

  

  资料图

  拓宽渠道 推动农民富起来

  “全国艾草看宛艾,宛艾最好数桐柏。”桐柏县毛集镇熊寨村贫困户殷哲华种植艾草亩收益3000多元,利用闲暇时间再到附近的艾草加工厂打工,她正因“艾”脱贫。

  在医圣故里南阳市,艾草变身“黄金叶”。全市艾草种植面积超过24万亩,加工艾产品160多个品种,占全国市场的70%。许多像殷哲华一样的贫困户,通过种植艾草、加工艾草找到了致富门路。

  西峡的香菇、灵宝的苹果、鄢陵的花卉、泌阳的夏南牛……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正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利器,逐渐撑起当地富民强县一片天。近几年来,全省已经实现577.7万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出列,在全国的脱贫贡献率超过10%,靠的是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些年,我省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可谓上下求索、亮点不断: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厚植农民增收土壤和空间;通过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返乡创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2.32台,农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的伟大创举,也是新长征路上的一个“时代之问”,河南正用更加坚实的举措书写出彩答卷。

  中原沃土,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郭聪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