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壮丽70年 安阳那年那事】大运河滑县段的文化传奇

作者:王庆华   发布时间:2019-11-20 09:09   来源:安阳日报

记者 王庆华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

时钟回拨到2014年6月22日,这一天是全国人民关注、运河沿岸亿万人民永久难忘和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从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消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大运河获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消息传来,大运河滑县段沿岸群众欢欣鼓舞。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机遇与滑县的牵手,更是注定载入史册的文化传奇。

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始于2006年12月,历时近8年。“申遗”的项目包含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个组成部分,依据历史上习惯的分段和命名,共包括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和中河段十大河段,首批“申遗”河道总长1011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包含27段河道、31个遗产区、58个遗产点,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不少人就提出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是,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有些河段已干涸,部分河段污染严重,一些河道也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版《行动指南》,其中,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赫然在列。

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58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提出大运河应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我国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榜上无名的大运河列为首位,揭开了大运河“申遗”之路新的篇章。

2006年大运河开始申报时,仅限于京杭大运河。随着研究的深入,2007年6月20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将京杭大运河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把隋唐运河段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接着浙东运河河段以及浙江省的绍兴、宁波也成为“申遗”大家庭成员。滑县因为有穿境而过的大运河也随之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2008年,根据大运河“申遗”需要,滑县及时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了《大运河遗产(滑县段)保护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2010年6月,滑县下发了《关于对大运河滑县段及道口古镇实施保护的通告》。2010年9月19 日,国家文物局调研小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会长吕舟等一行对大运河滑县段进行了考察,将大运河滑县段确定为“申遗”遴选点段。

2012年至2013年期间,滑县连续两次在“全国大运河‘申遗’工作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成为“申遗”工作中唯一做典型发言的县级单位。2013年9月18日,受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托,世界遗产专家韩国人姜东辰(韩国籍)先生对大运河滑县段进行考察评估。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四十六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使千年辉煌化作新时代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郭聪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