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亚长牛尊:穿越三千年的最“牛”宝藏

作者:开颜 魏炜 李让   发布时间:2021-02-15 10:29   来源:安阳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亚长牛尊:穿越三千年的最“牛”宝藏

  牛年到了,话题自然少不了牛,以牛为主题的各类文物再次成为主角和明星。今天,让我们走进安阳殷墟博物馆,与三千多年前的“牛”文物来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它们的故事。 

  亚长牛尊,2001年1月出土于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是迄今为止安阳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这件牛尊长40厘米,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重7.1千克。它体态健壮肥硕、牛头前伸,口部微张,栩栩如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这个牛尊出土到现在为止整整20年了,亚长是这个墓主人的名字。牛尊是这个器物的形状是牛的形状。尊是什么呢?是当时的一种酒器。我们看到这个牛型首先从造型上应该是非常美的,美在哪儿?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非常非常的壮硕,这种牛学名叫圣水牛。”

  圣水牛不是一般的水牛,它非常具有野性和攻击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圣水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整体形体比我们现在的牛个体要大,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牛角是扁平状的,而且粗壮、粗短。这种牛大概在4000年前左右活动在华北地区,当时殷墟的时候这种牛是野生的状态,我们叫它野水牛也是可以的。”

  何毓灵研究员说,也许是因为气候原因或者是捕杀过度,亚长牛尊的原型圣水牛于西周后灭绝。而亚长牛尊却用艺术的形式保留了圣水牛的形制,这对于几千年后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幸运。

  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亚长牛尊的表面遍布纹饰,通体是神性动物纹样,异常精美,这也充分展现了殷商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它身上大概有26个动物的花纹(形状),除了牛形之外,它两侧有虎,还有龙,还有鱼,还有鸟,还有底纹。纹饰分两层,除了这个,还有卷云纹。这些要表现的出来,没有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是做不出来的,这个技术就是我们中国当时的“泥范块范法”铸造技术。和我们知道的其他的青铜文明完全不一样,只有中国人能够采用这个技术。而且这个牛的体态、神韵都表现出来了。我觉得它恰恰是马上到来的牛年,我们中国人最好的一个精神状态就是稳健,踏实,能干。”

  对于殷商时期的人来说,亚长牛尊已不仅仅是一件祭礼时所用的酒器,更是当时人神沟通的媒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呢,他有敬畏的心理。因为它是驯服不了的动物,这样的话,野性的动物,它可能有一定的神性,所以这样的话它们就会被做成一个器物。他们就认为这种神性能够代表他们去和天地祖先、神灵去沟通。”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它的字形结构和基本语法,奠定了中国汉字延用至今的基础。而甲骨文跟牛又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呢,甲是指龟甲,骨就是指黄牛或者牛的肩胛骨,刻在龟甲或者牛的肩胛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我们面前的这件卜骨是牛的肩胛骨,而且上面记载的是用牛来祭祀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五牛(祭祀)这种场景,祭祀的对象可能有山川、森林等。”

  牛在远古时期就被用作占卜和祭祀,《周易》中称牛为“坤卦”的象征物,代表生养万物的大地,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殷商时期,牛肩胛骨是占卜用的主要材料,人们会在卜骨上占卜战争、收成、姻缘甚至是天气。据不完全统计,甲骨卜辞关于牛祭的记载就有97次,共用牛9734头以上,且一次祭祀少则1头牛,最多可达1000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我们曾经在一片甲骨上发现最多的一次能够用1000头牛,来表示对他的祖先神灵非常非常地敬畏,但同时也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的,当时牛的饲养量规模非常非常大。大家可以想象,它能够一次性用1000头牛,那么它背后饲养、管理这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已经发展到非常非常发达的一种地步。”安阳台 开颜 魏炜 李让


责任编辑:李艳丽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