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追寻初心 安阳印记丨扁担的故事永流传

作者:郭荣    发布时间:2021-04-20 10:16   来源:安阳日报

原标题:扁担的故事永流传


  这是一根普通而平常的扁担,它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一朵娇艳的大红花在扁担的一头引人注目。这根扁担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它一头挑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一头挑着山区群众的需求,铸就了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的扁担精神。扁担精神与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一起,走出了太行,走向了全国。3月18日,林州市石板岩供销社主任杨安兴带领记者参观了扁担精神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这根扁担是1971年4月9日毛泽东同志通过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赠送给石板岩供销社的。

  “扁担精神诞生于太行山中的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是供销人理想、信念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杨安兴说。

  1944年,林县(现林州)全县解放,石板岩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上翻身做主、扬眉吐气。

  70多年来,石板岩供销社的领导班子换了11任,但是他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始终不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供销人始终守护着这片精神家园。曾有人做过统计,石板岩供销社的职工,从20多岁参加工作,送货上山到50多岁,坚持30年,每天来回不空走,挑着百十斤的担子徒步往返50公里,每年按上山送货260天计算,一个人30年负重绕行地球近10圈。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大峡谷之中的石板岩,群峰环抱,沟壑纵横,悬崖峭壁,道路崎岖。全镇有17个行政村,小自然村有326个,8000余口人,每村平均8户,其中一半以上的村庄是在险峻的山尖崖顶和半山腰上,有的小山村只有一两户人家,这里人均16亩山地、4分田地。新中国成立前,因大山的阻隔,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无霜期只有4个月,一年只能种一季庄稼,加上天旱少雨,经常是“种一葫芦打两瓢,一遇灾荒去乞讨”。这就是山里人世代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1942年,八路军129师开进太行山,开展斗地主、反封建、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1944年10月,林县全境得到解放。农民在政治上翻身的同时,经济上也要翻身,任村、东岗、河顺一带的不少村庄由农户集资凑股创办互助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

  1946年7月24日,大山里第一家农民合作社正式开张,农民群众盼到了日思夜想的这一天,山里人的苦日子终于到了头。开张那天,燃放了一把千字鞭,人们纷纷涌进自己的合作社,欢乐和喜悦映红了一张张笑脸。

  事业是奋斗出来的,扁担精神是奋斗出来的。办社初期,供销社的办社宗旨就是服务“三农”、方便群众,初心就是让山里群众买卖不用再出山、不再受奸商的盘剥;使命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给,让山里人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当好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物资供应的“后勤部”。

  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肩不离担、担不离肩,挑扁担上山送货是干部职工的必修课,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即便是河水挡道、大雪封山,也阻挡不了供销人为山区群众上山送货的脚步。一根扁担创家业,两个货篓送真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供销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

  杨安兴说:“现在,石板岩虽然村村通了公路,扁担进了纪念馆,但供销社职工为山区群众服务的传统没有丢,每月坚持组织汽车、三轮车进山入村,为山区群众,特别是孤寡老人送去生产物资和用品。”

  “走进新时代,我们学习和弘扬扁担精神,就要一心为民、服务基层、真抓实干。我们有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要创新发展、持续奋斗,不断升华和丰富扁担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注入新的动力。”石板岩镇党委书记路红卫说。□《安阳日报》记者 郭荣 


责任编辑:李艳丽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