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古都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
都学会第24届(2008)年会论文
邯郸赵国辉煌时
王革勋、陈文道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 日
邯郸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赵国后期之都158年,西汉赵王都286年,共计444年。再加邺城六朝,后唐、北宋之大名东京、北京,长达八、九百年。赵都邯郸乃赵国最为辉煌的时期,三家分晋出现了赵国,一都太原,二都鹤壁,三迁邯郸,使赵国成为七雄之一,纵横弛骋,称强于北方。历三侯五王:敬侯、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赵王,为时一个半世纪,在中国的历史上谱写了英勇壮烈的灿烂诗篇,留下了光彩耀人的绚丽画卷。
其标志是:
幅员辽阔。就当时赵都邯郸的国力所及,含盖今天的河北、山西省大部,山东、河南、陕西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北有定州、唐县,南至鹤壁、内黄,东辖平原、高唐、聊城、鄄城,西领太原、延安、包头、五原,跨越五个省区。
定都日久。赵国祖居山西河津,经过赵夙、赵衰、赵盾、赵朔、赵武,第六代传至赵鞅(赵简子),始都山西太原,至赵襄子两代51年。赵桓子东迁河南鹤壁(中牟),历献侯、烈侯、武公四代,近40年。赵敬侯徙都河北邯郸,定驻158年,比前两次都城加在一起的时间还长。而邯郸处于战国八大都会之首,北通燕涿,南达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为赵国带来持久的兴盛与安宁。
实力雄厚。赵国东部属华北大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先进,粮丰民足。西部系丘陵山地,多矿产,为发展铜铁治炼业提供了厚裕的资源,吸引“天下冶铁业相聚于赵”,邯郸同西平、南阳一起成为冶铁铸铜中心,不少人经营冶铁而致富,郭纵、卓氏两户,皆成为实业家,汉朝川人卓氏乃于赵都邯郸用铁致富后,而南迁临邛。赵国商业以邯郸为枢纽,活跃南北,物畅其流,大商人吕不韦,因在邯郸经商有方,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后来成为秦国的丞相。雄厚的经济实力使赵之国运昌盛,为赵国的振兴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才荟萃。赵国的发奋图强,招来大批志士仁人,“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众多有识之士,文可谋划政坛,治国安邦,武能叱咤风云,南征北战。诸如:多谋善断,胆略过人,顾全大局,智勇双全的贤相蔺相如;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运筹帷幄,解危为安的相国赵胜;凭三寸不烂之舌扭转乾坤的名士毛遂;长于治军,善征惯战,出奇制胜,所向披靡的良将廉颇;满腹韬略,忠诚卫国的老将赵奢;屡建战功,为赵争光的名将乐毅、乐乘。这些英才为赵国的崛起立下了汉马功劳。
武功卓著。赵国四邻犬牙交错,东齐西秦,南魏北燕,长期处于到互为征战之中。赵敬侯迁邯郸后,两次攻卫,一次攻魏,占领魏之黄城(河南内黄西北),两次进军中山国,分别战于高邑、唐县等地。成侯年间,又两次攻卫,取卫乡邑七十三,使卫朝赵。两次攻齐:一次深入到齐长城,一次进至山东鄄城地区。为便于治理,赵国以旧都中牟予魏,魏将繁阳(内黄西北)入赵。由于赵屡攻卫,魏则助卫破城邯郸,赵向齐求援,齐以孙膑“围魏救赵”之策,边取魏都开封,边伏兵长垣(河南长垣)截击魏军,迫使魏与赵签订“漳水之盟”,退还邯郸。肃侯时期,进兵魏之黄城(内黄西北)未下,便以漳、滏河堤修筑赵之南长城,以防齐魏。赵武灵王当政,大胆改革,富国强兵,胡服骑射,创建中国第一支骑兵部队,三次举兵中山。一次攻入中山国南部,向西北挺进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二次进入中山,中山国献四邑而和;三次灭亡中山,迁中山国王于陕西延安,又灭内蒙包头、山西雁北的林胡、楼烦两国,并将赵国的奴隶徙往包头以西五原戍边,真乃“惟大英雄能本色”。惠文王接班后,参加“赵燕韩齐魏”五国伐秦,取得秦部分土地,复南攻魏之伯阳(今安阳市西北)和安阳(今安阳市东南43里)。孝成王屯兵山西高平,抗秦三年。秦军攻邯郸未果,南取安阳,信陵君窃符救赵,赵魏联合大破秦军。悼襄王南进繁阳,北征燕国,占据仼丘、唐县。赵国多年的征战历程彪炳史册。
文化繁荣。赵国上层人物勇于改革进取,毋疑推动文化艺术的兴盛繁荣。建国伊始赵简子铸刑鼎推进农耕,都鹤壁赵烈侯选贤任能积极改革,定邯郸历代侯王壮志满怀,尤其是武灵王赵雍举措空前富国强兵,开一代先河。令人刮目的是,赵国拥有一批出手非凡的学者,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冲破儒家的传统训教,力主天人相分、人定胜天,至今犹有积极意义。逻辑学开山祖师公孙龙子,提出“白马非马”,名著六篇,并将其思想运用于治国方略,乃罕见的独有奇名的哲学家。还有虞庆著《虞氏春秋》八篇,纵论治国得失以传世。慎到专攻黄老之学,著有十二论而成名。且有著名音乐家李奇,擅长训练歌舞人才的“乐户”贾长儿,形成赵国特色的音乐、曲艺、舞蹈,凝聚为“代、赵之讴”。伴随赵国的历史演进,相继集结了“邯郸学步”、“胡服骑射”、“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等众多典故,使邯郸享有成语之乡的美誉,充实了民族、祖国的文化宝库。
事关赵国兴衰,尚有两点历史经验,足供世人吸取。作为主政者,不光能够理国,还须善于治家。武灵王英雄一世,治家乏术,既废太子赵章,已立幼子赵何,焉能再以赵章、赵何分任代国、赵国国王,分国则举家相杀,赵雍以太上皇之身,竞被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酿成重大悲剧。国君肩负定国治世之重任,用人务须持慎重态度,用须先知,知而善任。孝成王片面听信只尚空谈毫无实战经验的书生赵括,委以重任,指挥长平抗秦,导致45万大军全军覆没,大伤了赵国的元气,怎可掉以轻心!
安阳、邯郸两个古都,一个殷都,一个赵都,历史相近,山水相连,关系密切。河亶甲徙相、盘庚迁殷之际,邯郸为殷商都城的畿内地,间有行宫。西周灭商后,安阳邯郸同为邶国、卫国所属。战国时期,安阳属魏,邯郸属赵。赵都邯郸后,安阳成为魏、赵、秦三国必争之地,反复征战易手。根据史书记载,安阳本系魏邑,故城在今安阳东南43里(实际50余里),前275年赵将廉颇由邯郸南下,攻占魏安阳邑,改名为宁新中邑,划入赵国;18年后秦将王龁拔赵宁新中,改为秦安阳邑;次年赵破秦军,仍名宁新中;直到前207年,秦将王翦再次占领宁新中,最终恢复安阳原名,其城邑史,计魏安阳20年,赵宁新中38年,秦安阳30年,汉安阳66年。说明安阳地理名称演变,与邯郸的赵国有着较久的历史渊源。今安阳下属之林州市历史上即归赵国,林虑山中仍有赵长城遗迹,民间流传的赵武灵王故事至今还有很多。连赵国名相蔺相如也是安阳人,安阳县许家沟乡的相村,有蔺氏家谱代代相传,邯郸的蔺氏析自安阳相村。
邯郸位于晋冀鲁豫接壤区的腹地,乃国家特大城市之一,既是悠久的文化之都,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所辖4区1市14县,
人口800多万,农业有小麦、棉花、谷子、玉米,工业有煤炭、冶金、纺织、电力、建材、陶瓷,交通四射,教育发达,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大有希望,愿邯郸跨上千里马乘胜前进,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王革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安阳市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副书记,电话:13903728097;陈文道,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安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电话:1350372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