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战士历程 学广集粹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我爱读文学作品

 
 

 

我爱读文学作品

 

我从小家穷,只读了三年私塾,一年半小学。本人不善交际,但古今中外的朋友不少,接触渠道就是读书。特别是文学作品,五十年看了不下几百部,有的随便翻翻,有的浅尝辄止,有的留下了深刻印象,潜移默化,滋润着自己的一生,觉着精神非常充实,这是自己引为自豪的乐趣和幸福。

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残缺不全的古版软纸小字本《水浒》。那是一九四六年,才十三岁,本子是从有钱人家扔掉的废书里拣的,除了做功课,就利用中午时间读这本小说,一看就吸引住了。拼命三郎石秀,杨志卖刀,大闹桃花山,都印入自己的脑海,爱憎分明、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生动故事引起共鸣。一到夜晚我就给同学和小伙伴讲上一段,他们听着很有趣,每天晚上都求我讲,一看一讲记的更牢了。以后我又读了《高玉宝》、梁斌的《红旗渠》、曲波的《林海雪原》、茅盾的《子夜》、姚雪垠的《李自成》等。这些小说使我懂得了干革命就要推翻剥削者,热爱劳动人民,富有正义感,和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有些作品,如杨沫的《青春之歌》、奥斯特洛夫思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阳山的《苦斗》、陶承的《我的一家》、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马锋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和《吕梁英雄传》、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儿女风尘记》、孙竣青的《黎明河边》等,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区别于旧时的新的精神支柱,起着极其重要的熏陶和传播作用。为什么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刻的意识形态的铸造就在于此。并不是每个作家都可佩戴金光耀眼的这一荣誉称号的。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文学作品是非常可贵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肖红肖军《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西蒙诺夫《日日夜夜》、《恐惧与无畏》,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刘王立明传》、《吉鸿昌传》、《钱学森传》,这些书鼓舞人们的爱国热忱,激励千百万人为国家为民族去战斗去建设,心甘情愿的贡献出全部精力和生命,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光荣传统。

文学作品应把反映劳动人民的苦乐和心声,作为创作的主题。我欣赏专写工人生活的胡万春,可惜他没坚持下去,到越南做生意去了。我特别喜欢赵树理的作品:《李有才版画》、《李家庄的变迁》、《小二黑结婚》、《三里湾》,他写农民写的深、写的真、写的人物可爱。不像有的演员做戏,穿着农民、工人的衣裳,说的是知识分子的语言。有的作家甚至自我描写、自我欣赏。不客气地讲,此类作品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河南作家南丁,五十年代写过一篇“检验工叶英”,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不知道记错了没有。

无论是工农兵还是知识分子,都有个思想进步的问题,或者说纯洁灵魂的问题。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有本名著《毁灭》,还拍成电影。它描写了远东地区矿工游击队,记述了工人出身和学生出身的人的性格和特点,强调二者互相尊重,互补长短。尤其刻画了未经革命战争锻炼的一位学生,幻想、散漫、软弱、动摇,艰苦困难时刻经不起考验,导致游击队全部牺牲。还有本小说叫“士敏土”,又译“水泥”,也是讲思想领域的问题。

进入八十年代新的历史时期,蒋子龙高举“改革文学”的大旗,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如《开拓者》、《车间主任》、《血往心里流》、《燕赵悲歌》,文字语言有棱角,爽快泼辣,说出了人民群众的心里话。天津、河北的某些人围攻他,我给《人民文学》写信坚决支持蒋子龙,并参加几次优秀作品评选。不反映时代,不反映人民的呼声,那个作家尽管水平再高,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是没有位置的。

反对贪官污吏的小说,古今有之。仅清代就有《聊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代的《金瓶梅》,其实也属这一类,大框架是揭露自上而下腐败政治,官商结合,欺压民众,官逼民反。私生活描写粗俗露骨,那是作者借以吸引读者的手法,无损大局和主题。唐伯虎,郑板桥都是封建官场的叛逆者,实在令人起敬。

描述资本主主义社会的小说,如美国的《潜流》,法国的《高老头》,俄国的《复活》,英国的《艰难时世》,香港阮朗的《十年一觉香港梦》、《同是天涯沦落人》,反映人吃人的罪恶社会,丧失人性的伦理道德。美国讲“人权”,讲“文明”,怎么那么多无家可归者,应召服务女郎?青年男女当着老人的面跳裸体舞,那叫“文化发达”!

没有爱情就没有世界,千真万确。《莺莺传》、《西厢记》,巴金的《雾雨雷电》写爱情。《红楼梦》、《红与黑》写爱情,《爱情小说选》一本子写爱情,但是抽象的纯真的爱情有几?大都与政治、经济、地域、条件等现实利益有关,哪有绝对的自由相爱!看《安娜卡列尼那》的书和电影,我都两泪双流,看“黛玉葬花”也是热泪难禁,反而造成不少《有情人难成眷属》。“女子多变,信者实愚”,那么又有多少男人钟情如一?

写文学作品要给人们以希望,使他们觉得有干头、有盼头才好。现在不是鲁迅生活的年代,也不能象巴金的《家》、《春》、《秋》那样,光是个人奋斗,结果不是逃跑,就是投河、上吊,总而言之没出路。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这类书一味向《金瓶梅》倾斜,“山西洪洞县没好人”怎么行?究竟要把读者引向何处?“山高石广金玉少”,不能说全是反面人物,没有一个正面形象,我就不信!中国人口十二亿,没有民族大英雄。以没落者的心态孤芳自赏,群众是不欢迎的。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藏着无尽瑰宝。现代作家应该注意从中吸取营养,充实丰富自己,多出新的精品。台湾省一代文豪,河南老乡柏杨,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写出的作品有味道,有嚼头。琼瑶的小说也有这个特点。香港多产作家吴庆澍,写了《金陵春梦》八本,还写了很多小说。作品要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老读者对青年作家的期望。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