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老新闻”评稿组
一提到老,人们会联想到衰弱、颓伤和冷漠。但在我们安阳“老新闻”评稿组里,大家却感受着欢乐、温暖和一身的活力。
“老新闻”评稿组里,有市宣传战线的老领导,有报社电台的老总编、老台长,还有步入老年的其他“老报人”、“老广播”等。成立这个评稿组,最早是市广电局局长孙自芳的主意。他看到电台、电视台例行的评稿会都是本台人员参加,自己评自己,不能打破情面,畅所欲言,很难评出真正的水平。一天,他找到原广电局副局长王革勋,谈了自己的想法,把熟悉新闻业务的老同志请过来,让他们来对每周播出的新闻稿件评头论脚,指出优劣。老王是个热情似火的人,摇旗一呼,这些原本是老朋友、老同事的人便欣然走到一起了。
老同志评稿,最显著的特点是讲政治。对每周的宣传,他们都能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从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的全局出发,分析、评论新闻稿件的价值和分量。在宣传改革开放20年成就时,“老新闻”们在肯定报道成绩的同时,及时指出:宣传改革20年的成就,也要正确评价改革前的30年,注意不要把前30年说得一无是处。此后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评价前30年和后20年的评论。“老新闻”的及时指点,避免了宣传上的弯路。下岗职工的情况如何关系着稳定的大局。1998年安阳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再就业之路》专栏,报道了许多下岗再就业的典型,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反响,河南新闻出版报还载文推荐。而这个专栏的成功也是与“老新闻”敏锐的政治嗅觉分不开的。工业报道是城市经济工作报道的重中之重。几年来,安阳电台的工业报道搞得不错,既有典型经验,又有典型人物;既有消息通讯,又有评论文章,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其中也浸透着“老新闻”的心血。
“老新闻”不仅评稿子,也关注新闻队伍建设。前年6月,安阳市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电视台的同志从台长到采编人员,许多人趟着大水,冒着风雨摄录了大量宝贵的镜头,不仅及时编发了电视新闻,还制作了电视专题片,为及时传递信息,帮助市委、市政府领导指挥抗灾工作做出了贡献。“老新闻”不仅高度评价这一报道,还一致建议局党委对采编人员的高度敬业精神给予表彰。
俗话说,一个麦子一道缝儿,一个人一个性儿。评稿组的“老新闻”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原安阳日报总编助理阎武明,脑子快,每次评稿先发言;原市文化局副局长赵振刚、市总工会副主席刘宝训,逻辑思维强,对每周稿件综合评价,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原安阳日报总编张林书、总编助理陈志民说成绩评价到位,谈问题一针见血;原市广电局副局长王革勋、原市委党史办主任申泽田,看问题尖锐,不仅能充分肯定成绩,还能明确指出稿件中的问题。在评论安阳解放50周年的宣传中,他们两人掌握大量资料,发表了许多精辟的意见。
“老新闻”评稿组从1996年成立,经过几年的风霜雨露,也越来越有生气了。每一次评稿会也是一次业务研讨会,大家发言踊跃,气氛热烈。讨论中有赞同,有争论。赞同起来,欢声笑语;争论起来,面红耳赤。“老新闻”评稿之余,也谈学习、谈政治,交流信息,互抒胸臆。谁有了好书,相互传阅;谁发表了新作,互相学习;谁有健身的好方法,传经送宝;谁有了困难,互相帮助;谁有了喜事,大家共享喜悦。
“老新闻”评稿组既然冠以“老”字,当然也需要关爱,需要呵护。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看望过他们;广电局的领导在政治上、业务上、生活上经常关心他们;每次活动,广电局的同志都安排专车接送;各个台的同志认真听取评稿意见,尊重他们;有时候还让大家广播中有声、电视上有影,通过新闻报道鼓励他们。“老新闻”在这里感受着家庭般的温暖,高高兴兴地散发着余热。
(原载于2000年4月28日《安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