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成都)论文
略论赵都鹤壁中牟问题
王革勋
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一
鹤壁市含括商都、卫都、赵都,从商末、西周到春秋战国,作为古代都城的历史,为时总共510年左右,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尤其作为三家分晋后战国七雄的赵国,其开国之都就位于鹤壁市老城区西境。历史上曾经驻军十万,兵车千乘,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前期,晋平公就说过:“中牟,三国(齐、卫、晋)之股肱,邯郸之肩髀”。历经赵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五世,近40年,开拓了豫北、冀南,奠定了赵国发展强盛的基础,开创了赵国历史上最初辉煌的时期。赵国古都中牟,以它所处的重要地域,发挥了极为显赫的跨越时代的作用。已于2001年去世的中国古都学会创始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先后四次提到鹤壁市的赵都中牟,绝非偶然。
赵国先人赵夙,原居山西河津(一说万荣)耿乡,后历赵衰、赵盾、赵朔、赵武、赵鞅(赵简子)、赵母卹(赵襄子)、赵桓子,到了第九世赵献子,方称为诸侯之一。本来赵之侯国始于烈侯,其又尊称献子为献侯,得到史记的认可。因河津地处赵之西部边境,邻近黄河以西的日益强大的秦国,容易受到侵扰;又由于赵氏在三家分晋前,已占据晋之南阳地区,即今焦作市、济源市境域,此时魏文侯越赵地而征服位于石家庄以北的中山国,引起赵氏急于向太行山以东扩展领土,競霸称雄;再加上赵氏内部纷争,赵襄子传位于其兄之孙赵献子,赵襄子之弟赵桓子对此不服,遂废献子而自立迁都鹤壁中牟,一年后死去,由献子继续主政,此时赵国西有晋中、晋东南,南有河内,北有邯郸,中牟城居赵、魏、齐三国之间,举足轻重,威震四方,成为赵国拓疆发家之重镇,应该说,没有定位中牟的发展,就不会有强大的赵国。
二
中牟原为卫地,系卫国都城朝歌的近郊。后属于晋,再归入赵。因前662年处于河北省中部的白狄,灭周封诸侯邢国(都邢台);前660年昔阳、长治、平顺一带的赤狄,东侵朝歌灭卫,逼卫戴公迁都黄河东滑县曹丘(白马墙村);为防狄人,前658年卫文公又迁楚丘(滑县卫王殿);前629年狄国卫,卫成公再迁帝丘(内黄大城村)。故前658年,齐桓公28年前后,齐为称霸中原,北伐山戎,救卫存邢,协邢由邢台迁都山东聊城的夷仪,帮助卫国修筑中牟、五鹿(河北大名东)两城。之后,前635年晋国扶助周天子复位有功,被周朝赐予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随着晋国领土东延,河南济源、沁阳、温县、修武、朝歌,河北邺城、邯郸、邢台一线,均逐渐成为晋国赵氏的势力范围,前490年赵简子伐卫国中牟,中牟始为赵邑,前481年佛肸为中牟宰叛赵,赵简子又围中牟,赵襄子委壬登当中牟县令,说明三家分晋前后,赵国已据有中牟其地,由赵经营控制,而后又成为开国之都,即赵国的初都、第一国都。史念海先生以赵氏封侯在中牟算起,力主此说,不少学者也持相同观点,因为只有列入诸侯之后,所居城邑才能称为国都。赵治中牟者,桓子一年,献侯十五年,烈侯九年,武公十三年,敬侯元年。赵敬侯鉴于献侯十年,中山国武公已立,且与六国并称王位,中山武公又与赵国素有纠纷,中山国并入魏国之后又复立,恰巧此时魏文侯已卒,正是赵国用兵中山的大好机遇;加之敬侯元年,赵武公之子朝作乱,未得平息朝已奔卫;还因邯郸西踞太行,东出平原,可进可守,遂将都城由中牟迁往邯郸。直至赵武灵王灭中山,赵之疆土扩大到山东省西南部、河北省东南部,呈现问鼎中原之势。
作为春秋战国的著名城邑中牟,古代论著和史册多有记载。如“卫侯将如五氏(邯郸西)过中牟”“卫侯如晋过中牟”“晋车千乘在中牟”“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魏欲通平邑(南乐东北30里)、中牟之道,不成”等。对于中牟的所在位置,国人多数已取得共识。唐代人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已指明:“赵中牟在河北”(黄河以北)。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学人徐松,在所著《新斠注地理集释》一书中,具体讲明:“《春秋传》:晋卫鞅伐卫,围中牟;《论语》:佛肸以中牟叛;《晏子春秋》:晏子之晋,至中牟。按经传所载之中牟,皆赵之中牟,所谓河北之中牟也,汤阴县西(今鹤壁市)有牟山,献侯所徙”。当代《词海·历史地理分册》进一步阐释:“中牟,古邑名。《论语》:佛肸为中牟宰;战国赵献侯元年(公元前423年)自耿(今山西河津南)迁都中牟。皆即此。故址传说不一,《史记正义》相州汤阴县西有牟山,中牟当在其侧。其说较近,在今鹤壁市西”。著名考古、历史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清楚标明:中牟位于鹤壁市老城区西南,淇河之北。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赵都中牟标在鹤壁市老城区之西。《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一再肯定:“公元前425年,赵桓子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前382年,齐魏助卫攻赵,攻至中牟(今鹤壁西);前361年,魏从安邑迁都大梁,魏约于此时以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等地给赵,赵以中牟(今鹤壁西)给魏”。这都表明赵都中牟在鹤壁市西部无疑。当然确切的古城区域,究竟是在牟山之侧的大河涧一带,还是位于鹿楼、故县附近,有待实际考察认定。我看牟东有丘陵,西依群山,和辽代的祖州都城相似,跨筑在半山之中,易于防御坚守。此一重要城池,从前658年到前361年,历史存在297年,其中前510年晋设中牟邑,为时20年,前490年为赵邑,约104年,内都城史40年,古都中牟的前后脉络大致如此。
三
围绕赵都鹤壁中牟之研究,尚有与之相关的若干问题,需要予以释疑和澄清,对已往历史地理方面的长期困扰作出正确的回答。比如:除鹤壁中牟之外的另三个中牟问题。郑州市中牟,南北朝郦道元,曾将此处误释为赵都中牟,南朝宋代学人裴骃也曾错注赵自河津徙中牟县,这均属于错误理解,从春秋至战国,向无此处中牟其名,只是到了汉代始设中牟县,由此定论郑州中牟与赵都中牟无关;邯郸、邢台间的中牟,此乃清代乾隆年间国子监祭洒(中央大学校长)、江苏无锡人顾栋高的推理猜想,实际上邯邢两市之间,从来无中牟其地,该论无据,应予否定;魏县中牟,此说见于清人吕吴调阳所著《汉书地理志详释》:“中牟,在馆陶南,近楚旺镇之东北,春秋之中牟也”,经查考河南内黄楚旺镇东北,即魏县、大名、广平、馆陶一带的古今地名,亦无中牟其处,谅属臆想,并不存在。至于中牟的地望,《史记正义》讲:“汤阴县西(今鹤壁市)有牟山,中牟当在其侧”,对此也另有三说。臣瓒主张在“温水之上”或“赵界至清水以北”,广义上也说得通,温水即温县自西向东流之济水,上北下南,意即在温水(济水)之北,清水之北说得更近,战国清水位于今卫辉之北,淇县之南,距中牟也不过数十里地;尚有一说在“漯水之北”,漯水者,漯川水也,本系黄河分出的支流,原从武陟呈东北走向,前602年,向北流向安阳、内黄间的黄河,于浚县淇门镇决口向东,冲入漯川水,弯曲再向东北流,鹤壁中牟原处黄河之西,改道之后则为黄河之北,而漯水之北的浚县、滑县、濮阳间,也实在寻不出中牟其地;至于“河北中牟”则起于唐代,意即黄河北之中牟也,决无河北省中牟的内涵,因河北省清朝以至民国前期,通称直隶省,1928年,民国十七年,方以位于黄河之北得名,建立河北省。
还有齐桓公助邢迁于夷仪问题,注释有两说,《民国地名词典》说在河北邢台,《中国历史地名词典》释在山东聊城西南夷仪村,邢台无夷仪,应以聊城为是。五鹿也有两处,一在河北大名县东,一在河南清丰与山东原观城之间,当以大名东为准。此外《春秋百国探微》一书中,有“赵肃侯迁都邯郸”之说,真相是赵成侯25年卒,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立,緤败亡奔韩,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山西屯留(长子县东北30里),与赵徙邯郸无涉。凡凡累述,旨在正本清源矣。
参考书目
《二十五史补编》第一卷;
《黄河文化》期刊2000年4·5期合编
《史记》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鹤壁市志》
《中国古都和文化》
《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
(作者系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原安阳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