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战士历程 学广集粹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浅谈安阳古都及地名问题

 
 

 

浅谈安阳古都及地名问题

 

对学术研究,卑人是门外汉。我是抱着学习、探索的态度参加古都学术讨论的。有的同志在介绍安阳古城情况时,称为七朝古都。对这类问题的概述,我想。应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即便是权威人士的某些提法,也要慎重对待,既尊重专家,而又不迷信。用孔子的话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总而言之,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对安阳这个历史都城有个准确切当的描述。一则符合历史,二则令人信服。万不可笼而统之,牵强附合。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安阳是殷朝的故都

郭沫若早就断言: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在我看来。安阳是殷朝的古都,这是确切无疑的。且不说河儃甲徒相,也不说八代十二王。就仅从盘庚由曲阜迁都安阳,直到文丁,连续六代十王,长达二百二十多年的殷代京城来讲,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从甲骨文,宫殿遗址皇帝墓葬等大量考古证明,安阳作为殷商故都是当之无愧的。除此以外,唐朝中期的割据政权大燕帝国,也曾在安阳建都。公元七五七年,安庆绪杀掉在洛阳称帝的乃父安禄山,把燕国首都从洛阳迁到安阳,改元天成。两年后,安庆绪的部将、大燕圣王史思明,又在安阳呆过—个月。因此,称安阳为燕国的都城,也是无懈可击的。

 

二、邺城另当别论

至于齐桓公帮助魏文侯构筑的曾拟作魏都的邺城,曹操被汉献帝于此封魏王,曹丕称帝后邺乃天下五都之一。西晋末年的后赵、冉魏、前燕均曾在此作都,先后五个皇帝,七年零一个月。从曹魏到前燕四朝居邺之北城,即今漳河北岸的河北省临漳县邺

镇、三台村附近地域。北魏分为东西之后,东魏孝静帝从洛迁邺,把洛阳的宫殿拆毁,征召七万六千居民,运来物料。紧靠北城,又修筑邺南城,并在此称帝十六年。北齐灭东魏。仍都邺之南城,自高洋至高恒,五代帝君共计二十八年。邺南城位于解放前的旧安阳县境内,后因行政区划变动,现归临漳县的漳河以南部分。邺城是曹筑、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的首都。直至公元580年,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械起反,被大丞相杨坚一火焚烧,将邺城居民南迁四十五里于安阳城。由此可见,河北临漳之邺城与今之安阳不宜混淆。有人以咸阳、西安论比,还有人拿京都京畿作例,其实都不足以服人。咸阳是秦国、秦代的都城。西安则是西汉、新莽、东汊、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的帝京。不可强行把二者撮合为一。密云、延庆、平谷、怀柔、昌平、通县、房山、大兴八个县,按说均为首都的京畿之地,那未能否将这些县份说成是首都呢?显然是不可以的。正如安阳是殷朝的京都,而临漳不可如此称之一样。

三、殷代并非灭亡于安阳

在谈到安阳殷都时,还有一个殷朝灭亡于何处的问题。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简编》,肯定了“纣都朝歌”、“朝歌灭商”。北师大教授白寿  近年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写道:“商代的最后两个统治者,一个是帝乙,一个是帝辛。帝乙多次对江淮之间的东夷用兵,取得了胜利,又把都城迁到朝歌(今河南省淇县)”“武王的队伍继续前进,在纣都朝歌西南的牧野誓师,……周军很快就攻进了朝歌,纣王自焚而死”。洛阳学者在《中州今古》发表文章,证实武王伐纣后。象征殷朝国家权力和首都的“九鼎”,乃从淇县迁往洛阳。可见殷代灭亡时。安陌已经不是都城,考古学者、甲骨文专家罗振玉,认定“迁沫必在帝乙之时”。且在帝乙之前,《竹书纪书》记载“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说明安阳小屯水灾为患,一天三次决口,这也是促成殷末迁沫(淇县)的重要原因之一。武王克商后“殷都三监”——邶、鄘、卫三国,也都在殷都朝歌周围。而并未以安阳为中心。何况淇县现有纣王墓、鹿台、殷墟桥等多处遗迹。从此不难看出:殷代末期的两个皇帝确曾迁沫。最后灭亡于淇县。

四、安阳地名及其渊源

《中国地名大词典》解释:安阳“治所凡四迁。秦城在今县东南四十三里。晋置县在今县西南。隋徙于洹水南。又移今治。”这就是说,安阳先后迁过四个地方,现在的安阳,是第四代安阳城,《辞海,历史劲醒》安阳条注:“古邑名。在今河南安阳东南。本战国时魏宁新中,公元前二百五十七年秦昭襄王攻占此邑。更名安阳”。意即首代安阳城在宁新中,安阳由宁新中更名而来。历代《蜘府志》亦都记载,安与宁近,阳为淇河之北,故名之为安阳。

民国年间安阳县《续县志》的作者,对安阳名称由来提出疑义,认为安阳距淇河甚远,其间又隔一汤阴县,尚有汤水,羑河,

以淇河命安阳之名,颇不合情。随改释为:安阳位于西北岭上的寿安山之南,以此得名。近人否定寿安山之说又经琢磨:阳指吉祥如意而言。本人认为类如此举均不甚妥。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是找出宁新中的具体所在,探明它的;擅环境,近人一说在修武,焦作一带,一说系汤阴县的古贤(故县)村。对此,我都不敢苟同。因为焦作市郊的安阳城,同淇水之北的宁新中风马牛不相及,汤阴东的故县村,不是故安阳城。而是故汤阴城,也不涉及与淇河相关的问题。为了实地考察秦安阳城,一九八三年夏,我冒着酷暑,骑自行车由安阳直扑东南,经高庄、正寺桥、治羑河,汤永南岸,走访了位于安阳、汤阴、内黄三县结合部的汤阴任固乡南、北、前、后、蔡五个故城,找了近三十个男女农民,询问有关故城的沿袭传说,青年人多所不知,老年人广为流传,其中有七十六、八十二岁两位老翁侃侃而谈:“俺故城就是老安阳,后来因为水患,才迁往永和(安阳县永和村)这故城可有灵气,听老辈人讲,每隔若干年,上空出现一次城池图景,五里之外均能看到”。这五个故城,正处汤河之南,古代淇河河道之北岸,距安阳直线也就是四十多里地的样子,淇水从山西陵川发源,经林县、鹤壁市、淇县、浚县、汤阴、安阳、内黄,流向而东北。显然,汤阴县任固乡的五个故城,我认为即是魏“宁新中”的真实所在,换言之,此处就是秦国的第一代安阳城,安阳名称的缘起盖源于此。讨论中,有人谈及五个故城乃故内黄县城,本人不以为然,由于两个内黄故城都在今内黄县境内,因而与汤阴之故城无关。

拙见如此,抛出以作引玉之砖,与学者专家共商。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