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曲阜、孔子及同安阳的文化历史渊源
一
山东曲阜乃中华民族远古都城之一,也是东夷族的早期居住地。据《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即位居陈(河南淮阳),随即迁都曲阜,史称在位140年,死后葬于湖南炎陵县。黄帝的儿子,东夷族首领少吴氏,以宗师太吴伏羲氏得名,为帝后都曲阜,在位8年。一说蚩尤封邑于曲阜,黄帝也生于曲阜。这就是说上古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少吴、颛顼)中,就有神农、少吴两帝建都曲阜,可见曲阜历史地位的久远和重要。以后曲阜又是商朝南庚、阳甲、盘庚的都城,其中南庚3年,阳甲4年,盘庚13年,加在一起,商都一共20年。盘庚十四年始迁都北蒙(河南安阳),改国号曰殷。再后就是殷代的诸侯国奄国,周朝的诸侯国奄国,也建都于曲阜城东的奄里。周代灭掉奄国之后,又封周公之子姬伯禽于鲁,仍为诸侯国,都于曲阜,传34世到鲁顷公为楚所灭,少说也有400多年。此外春秋附庸小国邹国也曾一度在曲阜境内建都。如此看来,由炎帝之都、少吴之都、商代之都,到殷奄国、周奄国,以及鲁国三个诸侯国的都城,可谓三代三国之都,累计在六七百年以上,这在中国的古都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更说明山东的曲阜亦乃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
二
应当特别指出,曲阜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学问家,他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这就是孔老夫子。
孔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21年8月27日,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周敬王4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实际活了72周岁。
这位大教育家,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全靠自学成名。他15岁立志,勤学好问,学无常师,多方面刻苦吸取知识。往洛阳向周朝的史官老聃问礼,向刘文公的大夫苌弘学乐,向卫国的乐官师襄学琴,向齐入学韶,向剡子请教鸟官的问题。30岁开始私人讲学,广泛传播儒家文化。一度出任管理牛羊和仓库的小官。51岁任京宫中都宰,继升司空,管理土地和民政,又为大司寇,负责执掌刑法和盗贼,直到担任鲁国代理宰相。不久辞职离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春秋时代12个大国中,孔子游历8个,先后到过齐国都城临淄,卫国都城帝丘,陈国都城淮阳,蔡国都城上蔡,郑国都城新郑,叶国都城叶县,还有楚国的一些地方,这就大大提高了众多国家和都城的知名度。63岁重返鲁国,专门讲学著书,授徒3000,学业成名者72人。孔子汇编了诗歌《诗经》,分类整理了《书经》,注释了《易经》,撰修了《春秋》,整理审订了《礼》、《乐》两书,还著有《论语》20篇,以后儒家的门徒曾子著了《大学》,孔
著了《中庸》,孟轲著了《孟子》,汇集而成《四书》、《五经》,从此形成了孔子、曾子、孔仅、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由此看来,孔夫子是中国私学的创始人,是倡导平民教育的第一人,也是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播种者,儒学家的始祖。对于孔子及其儒学,古今时有褒贬,“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十年浩劫大批孔盂之道,甚至被称为“孔子名高实秕糠”,其实这都是过分之举。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一向将儒学作为国家正统教育,其思想影响的广度、深度和时间的久远,早巳超越古今中外。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有功于中华民族,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此,我建议,从教育界开始,对孔子的尊称应予恢复,孔丘的丘一律读为“某”音,以表示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尊崇。我1943年读私塾时,只知孔丘(某),从来无人读孔丘。当时依照惯例,或丘字少写一划,或在丘宇右上方划个圆圈,明显标出引人注意。
可以说,任何历史伟人,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内,都有他的局限性,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不尽然。在我看来,抛开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永远适用的学问和哲理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责任是:吸取正确的教益,扬弃错误的成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及儒学家的很多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具有适用和参考价值。比如教育方面的“学而知之”、“有教无类”、“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无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人际关系方面“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工作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不正焉能正人”、“慎独”、“中庸”等,这些都有可取之处。以中庸论,中乃守常道之意,不偏不倚为之“中席”,就是不搞两个极端,政策方针应该有其稳定性。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美国的宪法多少年不改,无非就是这个意思吧。尤其要肯定,孔子撰修的《春秋》,记录日蚀37次,内有32次相当准确,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日蚀纪录。至儒学中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名不正则言不顺”以及轻视体力劳动、歧视妇女等观点,淘汰不用就是了。
三
还应谈到,山东曲阜,河南安阳,虽然相处两省两地,但在古都和孔子历史方面,三四千年来,却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存在承前启后的相关地位。不信请看:
黄帝之子少吴,字青阳,又号青阳氏,他的生长地就在今安阳市,而后创业建都曲阜。黄帝的另一个儿子叫昌意,他生长于曲阜,其子颛顼高阳氏,又迁都于安阳市内黄县境内的帝丘城。少昊之孙高辛氏帝喾,死后也葬于帝丘。历史就是这样巧合,将少昊弟兄两家,把曲阜安阳连在一起。
商朝的第19代国王盘庚,原都奄(曲阜),鉴于在那里多次发生内乱,国势日衰,他力挽狂澜,毅然迁都到河南安阳,改商为殷,重整朝政,励精图治,出现了盘庚中兴的大好局面(有人撰文认为,盘庚“渡河而南”迁都偃师,乃届史料有误,殊不知从曲阜到偃师,无须渡河)。而生于曲阜的孔子,他本属于殷朝的后代。周灭殷后,纣兄微子启率殷移民从安阳一带到商丘,被周人封为宋国,孔子先世因遭家难,才又迁往鲁国的曲阜。
武王诛纣后,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君,都于安阳市汤阴境内的邶城(一说都朝歌)。到了成王初年,殷国和奄国的殷民,在武庚领导下,联合薄姑、徐夷、淮夷等17个诸侯国,共同起兵反周,冀图恢复殷王朝,其中奄国两次造了周朝的反。经过3年的卓绝战斗,才被姬旦镇压了下去,这件事又把安阳曲阜连在一起。
孔子从曲阜出发,周游列国“年,其中5年都住在卫国首都帝丘城。就是游历陈国、蔡国、宋国、郑国、叶国、楚国,往返也都经过帝丘,前后五进五出卫国的帝丘。安阳市滑县城东50里有个孔村,就是为纪念孔子去卫国途中止宿于此而得名。孔子一生的挚友有三,首推卫国大夫蘧伯玉,其次是郑国正卿子产,齐国正卿晏婴。蘧伯玉笃行慎德,老而不倦,爱才荐贤,处世正直,卫灵公器重他,楚国国君也听从他的意见,而且虚心待人,堪称孔子的莫逆。一次闲谈,孔子问蘧伯玉:“夫子何为(想什么呢)?”蘧伯玉说:“夫子寡其过而未能也”(我想少犯点过失,就是做不到啊!)所以《淮南子·原道篇》赞美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宋代咸平年间封蘧伯玉为内黄侯,将蘧伯玉和孔子牌位都放人文庙,共同奉祀。正因如此,孔子每次出入卫国,几乎都住在蘧伯玉家里。鲁定公十五年,卫灵公三十九年,孔子以57岁高龄首次访卫,先住子路妻颜浊邹家中,接着转往陈国,因匡城人误认孔子为鲁国专权克主的阳虎,而遭围阻,被迫返回卫国,随住于蘧伯玉家,并会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得到南子的理解,卫灵公墓就在今滑县八里营乡。在此期间,赵国家臣叛乱于汤阴境内的中牟城,孔子会见赵筒子至黄河而返,再次住于蘧伯玉家。而后孔子离开帝丘前往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雕要加害于他,又去了陈国,三年又返回卫国,他仍住蘧伯玉家。最后又去了蔡国、叶国、郑国、楚国,均无任何结果终于返卫。这样孔子68岁,才从卫国返回故乡曲阜,全力著书,流传千古,直到去世。孔子死后,其它弟子皆服丧3年,唯独卫国的端木子贡守墓6年。孔子的孙子孔
,也一度居于卫国。孔子的学生子夏,又到安阳市汤阴县西河村兴办私学.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如魏国的丞相李悝,鲁国的大将吴起,都出自他的门下。连孔子好友晏婴的墓,也在安阳市滑县晏子丘村。还有孔子二十世孙(一说三十二代孙)孔融,也生于曲阜,官至北海相,勤奋博学,被曹操召至安阳邺都,担任将作大匠,升迁少府,管理朝中行政事务,成为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建安七子之一。综观孔子,一生坎坷,不得伸其志,但他的教育学说和一些政治主张,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仍将起着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