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黄文物古迹的若干问题
王革勋
1958年,我看了刘景轩写的《内黄历史研究》。以后以陆续看了《内黄文物资料》、《内黄县志》、《内黄民国志》,最近两次参观二帝陵,中宗陵,及汉宅发掘,总是有些想法,听导游马芳讲正在编写文物志,不禁浮想联翩,今写出来供内黄参政。
研究文物古迹离不开历史地理,比如方位所在,山川地形,人文历史,古代名城,这就需要有准确妥当的表述。上对历史负责,下不遗误后人。历史文献悬案甚多,一是作者当时的占有资料之局限性;二是依据的真实性,或者名取所需,唯我所用。比如:
一、禹河
禹河就是古黄河,不应同别的河混淆。前602年禹河(古黄河)在内黄之西,安阳之东,称邺东故大河。同年改道浚县淇门镇,黄河夺漯川水向东北流,又分出一支黄河水经浚县东,流向内黄东,即今天的硝河坡,这股水就不叫禹河了,以后黄河南迁,称黄河故道。而内黄西呈南北流向的老黄河故道则名白沟。具体说从浚县淇门镇到内黄豆公附近,这一段叫白沟。汉初成立内黄县,因旧县地处新黄河之北,故名内黄。若以禹河(古黄河、老黄河)定位,旧县居黄河之南,就只能称外黄了。
二、淇水
有的文献讲:“淇水出内黄南”或“内黄南,淇河出焉”,如今还有人以此为据编写故事。都是由于古人写书有误,后人祖辈照抄。作为泉源,内黄从来没出过淇水,而是淇水从西南来,流经内黄西南、内黄西。淇水流经内黄的时间,在东汉献帝到隋文帝之间,大致有500年左右。
淇水发源山西陵川县,流经河南辉县,林州、鹤壁市,淇县、浚县,于卫辉市、延伸津县之间入黄河。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开拓漕运,在浚县西南枋头城,遏淇水入黄河故道,经浚县西,汤阴东,内黄西南,内黄西,安阳东,临漳东,成安东,清河西,沧州西,至天津南入海。简言之,淇水流入内黄西之白沟,从豆公向西北流入安阳县辛村东,北郭西,吕村东,往西北流去。
近来在安阳报看到一则消息,说内黄掘出一块碑,说唐代内黄西北有淇水。这就很不准确。要么研究有误,要么原物记载有错。唐代内黄绝无淇水。因为唐代的内黄已被永济渠(隋炀帝御河)代替了。
三、永济渠
永济渠,即隋炀帝另挖之御河,以沁水为源,南通黄河至洛阳,北经内黄至山东临清到天津。淇门至豆公占用淇水河道,豆公至天津开掘新河道,不从内黄往西北流,而改向东北流。和淇河不同之处,汉末淇水以淇水为源,晋朝淇水以清水为源;永济渠(御河)以沁水为源。内黄以北河道不同,淇河走的老黄河故道(禹河),永济渠是新开河道。淇河则成为永济渠(御河)的支流。
四、卫何
永济渠,明代以后改为卫河。它以辉县百泉为源,脱离了沁河。因此内黄文字表述。切勿将禹河(古黄河——最早的内黄西之黄河)、淇河、永济渠(御河)、卫河混同起来,它不是一码事。内黄楚旺镇清乾隆之前在卫河之南,卫河流楚旺西北,高城和楚旺隔河相望。
五、帝丘
帝丘者,颛顼帝之丘也。帝丘城以颛顼帝之都之陵所在地而得名。此城应该离二帝陵不很远。濮阳说帝丘城在濮阳县城东南25里东郭村,依据是明代县志有载,那里距二帝陵有70华里左右,在古代能那么远借陵寝命名城市吗?何况濮阳县志那种记载有多大可信度?其实帝丘城即位于东西大城一带,颛顼都此78年,夏后相17年,第四代卫国都376年,帝丘都城史471年,何其壮哉!可惜内黄并无人做这篇大文章,任凭濮阳单方面宣传。我在1998年中国古都学会新郑年会上,于论文中郑重指出:“黄帝之孙、五帝之一颛顼都帝丘,夏后相都帝丘,卫成公迁帝丘,凡涉及帝丘者皆注濮阳,”以讹传讹,这是世世代代照抄古书,而不做实地调查研究造成的。古帝丘城,又名颛顼城,即今河南内黄县东西大城两村。此外早属濮阳,金代入滑县,解放后划归内黄。建议今后出版史地词书或撰写有关文章,凡涉及帝丘者,均应注释或直书河南内黄为宜。
此城经历五帝、夏、商、周,究竟多大规模?因黄河水患湮没于何年?这是需要认真考察研究的。470多年的古代都城全国有几处?应该珍惜,写内黄文物志得重重地记上一笔。
六、亳城
亳城附近为商代第三次迁都之地,,史学界多数承认,郭沫若《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历史地图集》都已明确标定,近来北大教授邹衡,力主内黄原无亳城,系明朝改殷坡为亳城,言之有理。
太戊(中宗)陵在亳城是事实,但太戊都亳城不见通史。中宗乃商代第十王,应在郑州。第十一王仲丁迁郑州西北小双桥村的嚣都为二迁,澶甲迁内黄为三迁。
河亶甲徙相有三说:安阳、临漳、内黄。明清县志均有记载。安阳说河亶甲城在安阳城西北五里;临漳说在孙陶集;内黄说在亳城。我是倾向内黄说。不过安阳之“洹北商城”很有可能是河亶甲之都。
至于商汤居亳,即亳城,不敢苟同。1958年刘景轩就这样写过,我问他什么根据?说不上来。濮阳编的《中国历史四字经》,称商汤都濮阳,太牵强附会,说汤居大伾山,此距濮阳不无。殊不知浚县大伾山,乃孔颖达误断,真大伾山在今巩义、荥阳之间,所谓“商兴于伾山”即此地,近西亳偃师。即汤之西亳。
汤都郑亳,尚有南亳谷熟(今虞城南),北亳亶县,西亳偃师之说。安徽亳州也争。李学勤新说汤都亳在焦作市东北大陆村,但未列出证据。亳城为北亳证据不足,不能望文生义。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县)称帝,南逃过江,又把建康金陵改为应天府南京(今南京市),仅为怀念故土而已,实都浙江临安(今杭州),黑龙江有海兰泡城,沙俄占后,清朝把黑龙江南岸改名海兰泡城。
七、顿丘
顿丘有三: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顿丘,诗经:“送子涉淇,止于顿丘”,在浚县屯子乡蒋村附近;汉顿丘在清丰固城,直到西晋,曹操任顿丘县令之地;东晋至五代之顿丘,在内黄大城,在帝丘基础上称顿丘郡,含今内黄,清丰、濮阳、南乐、范县等地。浚县顿丘为西顿丘,城址固定;内黄顿丘,清丰顿丘为东顿丘。东顿丘两地均在汉内黄县境内,唐从内黄分出一部置清丰县,东边两顿丘因黄河水患,城址多变。三个顿丘时有交叉设治,北魏顿丘县曾于浚县设治,东晋顿丘郡有时也在清丰设治,宋顿丘也在内黄设治。
对内黄顿丘城,也要研究一番,城址与帝丘有何区别,规模大小,存在年限,遇有顿丘的古代历史,人物要注意区别、分析。
清丰县志将三个顿丘都写为一地,一塌糊涂,说不出所以然。八、黄城
战国魏地,以南近黄泽得名,在今内黄田氏乡商城一带。赵敬候八年拔魏黄城,即此。此黄城与春秋黄邑并非一地,春秋黄邑在山东冠县南。
九、繁阳
战国魏地,后赵魏易地,赵以中牟邑(今鹤壁市西)予魏,魏以繁阳入赵。繁阳邑原名黄城,在黄城置繁阳。清代前期古繁阳邑遗址(内黄高城)在卫河之北,楚旺镇位于卫河之南。隔河西北为高城,东南为楚旺,误将楚旺西北为繁阳视为楚旺镇本身,不宜也。曹丕篡汉非此繁阳,那是临颍县繁城镇。
十、破釜沉舟与安阳
项羽出彭城,此上巨鹿救赵之战,为破秦入关,奠定西楚控制全国的大业,这就是流传几千年的破釜沉舟。楚怀王熊心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彭城北上击秦救赵,兵行安阳,滞留46日不进,项羽斩宋义,引兵渡河,沉船毁锅,九战巨鹿,大破秦军。此处的安阳在哪?渡河是指漳河,安阳无疑在漳河之南,而楚旺镇当时在漳河之北。岑仲勉认为秦故安阳县城在近内黄处,也有人说在内黄境,《楚旺史话》援引《彰德府志》说,此安阳在楚旺西南30里。总之,在今内黄境内找不到安阳城。其实秦故安阳城,即第一代安阳城,就在今内黄、汤阴、安阳三县结合部的故城村(属汤阴)一带,介绍楚旺镇、霸王祠,即“破釜沉舟”典故,都应说清当时安阳、楚旺的方位。
十一、濮阳与内黄的关系
一曰濮阳邑,即帝丘邑,汉置,在今内黄县大城村附近;二曰濮阳国,西晋置,亦都大城村;三曰濮阳郡,先治内黄大城村,后移今山东鄄城旧城集,亦为西晋所置;四曰濮阳县,有秦置,汉置两说,初治内黄大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自内黄大城移治澶州夹河,即今濮阳县西南故县村。顿丘也由内黄大城移治今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固城村。宋熙宁九年(1076年),濮阳移治于今濮阳县城。1983年9月从濮阳县析出四个乡镇,建立濮阳市。这就是说老濮阳在今内黄境内,现在的濮阳县城是五代、北宋才有的。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梁唐时期的濮阳城都在内黄南部。
十二、考古与文献
考古要与文献挂钩,订正文献。以文献印证考古,解释考古。比如新发掘的汉代住宅,若确属新莽时期,就要考虑建筑物与当时的就近古都、名城的关系,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人物以及何时被黄河古道湮没,绝不会是与周围无关的孤立房屋。
(2003年11月29日写信内黄文物旅游局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