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战士历程 学广集粹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十二、戏曲杂谈

 
 

 

十二、戏曲杂谈

 

(一)梨园风景18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商周时代就有了戏剧,现有剧种350多个、剧目5万以上,当之无愧是世界之最。希望炎黄的后代,城乡的广大群众,大家都来关心戏剧、热爱戏剧、振兴戏剧。

今天请听众欣赏京剧《盗御马》的片断,由京剧大师袁世海演唱。京剧历史200年,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融合徽剧、汉剧、昆曲、秦腔发展而成,流行全国,称为国剧。前些时由中央常委李瑞环在天津看了全国京剧汇报演出,可见党中央的重视与支持。袁世海演黑头,也是京剧之最,嗓门大,吐字真,做戏严谨。

接着欣赏稀有剧种《四股弦》。说它稀有,全国仅有邢台、安阳两市有这个剧团,处于灭绝边缘。四股弦,原名五调腔,发源于清朝末期,形成于民国初年,因它吸收了高调、反调、平调,二夹弦的唱腔,故称五调腔。又因它主乐器是四胡,四根弦夹两股马尾弓伴奏,所以又叫四股弦,鼎盛时期流行于豫北三府(彰德、卫辉、怀庆),冀南三府(顺德、广平、大名),以及鲁西南、晋东南广大地区。安阳市四股弦须生,张希文唱《忠保国》,声腔流畅,音韵好听;王安贵的《夸姑娘》,保留了四股弦的原汁原味。

最后,请听开封二夹弦剧团张秀梅演唱的《三拉房》、《站花墙》选段。二夹弦发源于山东曹州一带,前身是花鼓丁香小曲艺,清光绪年间演变成二夹弦。声腔先平后高,先真嗓后假嗓,演唱儿女情事见长,重唱工,少武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安阳人民广播电台96512日直播)

 

(二)四股弦

首先说明,我不是专业的戏剧工作者,也没演过戏,只是一辈子好听唱好瞧戏,最多算个热爱戏曲的人。随便谈点看法,和听众共勉。

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蕴藏着几千年伟大民族的智慧,反映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变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恨苦乐。尤其是包括安阳市在内的中原地带,本是中国戏剧的发祥地,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之际,就有歌舞戏剧界的开山祖师、淇县人王豹,以后有汉朝的百戏唐朝的参军戏、歌舞戏、北宋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清的各种戏曲。中国戏剧有三百五十多种,五万多个剧目,堪称世界之最,没有任何国家能比得上,作为中国人,应该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戏剧文化感到自豪。

中国的戏剧分为四大类,一是戏曲,二是话剧,三是歌剧,四是舞剧。我们现在要谈的重点是戏曲,而戏曲声腔又分五大种,这就是东柳西梆,南昆北戈,外加皮黄。咱们主要介绍的是我们今天流行的家乡戏,即晋冀鲁豫结合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包括高调(豫剧)、平调、反调(河北梆子)、越调、四平调、落腔、五调腔(四股弦)、二夹弦、大弦戏、大锣戏、皮影戏、河南曲剧等。

今天重点介绍四股弦这个剧种。四股弦就是五调腔,解放前通称五调腔,建国后改名四股弦,所以称五调腔,是因为包含五个调门,吸收了高调、反调、平调、落腔,二夹弦的唱腔,丰富了自己,融四为一。所谓四股弦,是由于它用的乐器是四胡,四根弦:四股马尾巴弓。四股弦的来源,有说是落腔演变的,也有的说是山东曹州的二夹弦,到了河北顺德府(邢台),演变成四股弦的。四股弦这个剧种产生于清朝末期,形成于民国初年,创始人为河北省武强县齐大乐,此人生存于同治、光绪年间,他博采众戏之长,逐步形成五调腔的独特风格,将这一剧种发展到豫北三府(彰德、卫辉、怀庆)、冀南三府(顺德、广平、大名)以及山东曹州府、山西潞安府广大地区。以后四股弦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以安阳为中心,名角代表是安阳县辛村乡西黄门的著名男青衣王福学,淇县庙口乡二分庄红脸索起连;北路以邢台为中心,以临漳县著名女青衣马风仙为代表。四股弦现代著名演员有老生王安贵、张希文,给脸白喜顺,青衣赵宝珠、索玺凤。演出剧目:《斗书场》、《下河东》、《卷席筒》、《野火春风斗古城》、《逼上梁山》、《甜蜜的事业》等。目前安阳、淇县、林县、内黄、临璋、磁县、魏县、成安、永年、威县等地尚有不少业余剧团在活动。

四股弦唱腔的特点是二层音,无论生旦净丑,都是前粗后细,前半句用真嗓,后面拖腔用假嗓。起初只演民间小戏,儿女情事,家长理短,贴近群众生活,深受城乡老百姓的喜爱。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反映时代精神的大戏也都演了,不少名演员字正腔圆,悦耳耐听,韵味无穷,富有吸引力。陈美的包公赔情、时下电视台正播出《刘罗锅》,刘罗锅就是刘墉,现在就请热爱四股弦剧种的听众,欣赏一段邢台四股弦剧团演唱的《刘塘下南京》再听一段安阳四股弦剧团白喜顺唱的《逼上梁山》,好不好,相信一定会别有滋味的。

(安阳人民广播电台1996331日直播)

 

(三)平调

上星期天谈了四股弦,今天说平调。

就全国而言,平调有三种,一、河南武安平调;二、浙江宁海平调;三、冀鲁豫大平调。武安平调产生于清朝前期,融合怀调,高调等剧种,流行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西长治地区。宁海平调是古老的地南方戏剧,流行于浙江宁海、象山、三门等地。要讲渊源之长,流行之广,剧团之多,还数冀鲁豫大平调,也是我们安阳市很多父老乡亲,最喜欢听最喜爱收看的剧种之一。今天重点谈大平调。

大平调产生于十三世纪的元朝后期,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中原地区是比较早的大戏。发源地为滑县、濮阳一带,因声腔低平,并且用二尺长的枣木大梆,举在肩上敲打,所以称大平调,又名大梆戏。滑县南关有座明福寿,大庙的明代石碑上,就记载着在距今五百多年的明朝中期,唱过大梆戏。台湾有位原籍大陆的老人,写文章回忆《梆子大戏在儿时》,心情激动的不得了。大平调粗犷、豪放、朴实、热情,听起来象一团火,四大扇(大铙、大钹直径一尺半)一搧、长号一吹,大梆一响,敲乐齐鸣,犹如万马奔腾,气势逢勃,振奋人心。

六七个世纪以来,大平调活动在豫北、冀南、鲁西南,晋东南以及皖北、苏北广大地区。清朝顺治年间,滑县就有平调窝班“大兴班”,以后又有“公兴班”是最大的平调剧团。光绪二十年浚县有“头皂平调戏班”。一九○一年淇县有大平调“同乐班”。同时还有开州的“范家班”,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汤阴的“良家班”,内黄的“亮家班”。老艺人张法旺讲: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大平调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东路平调,西路平调,河东平调三个唱腔流派。西路平唱腔刚建,吐字清楚,红黑脸都有后嗓,它以滑、浚县为中心,包括封丘、延津、卫辉、淇县、汤阴、内黄都属于西路平。东路平注重唱腔圆厚,前后相揉,以濮阳为中心,大名、魏县、清丰、南乐、长垣、兰考都是东路平。河东平,腔调柔和,音乐伴奏好听,以荷泽、东明为中心,包括鄄城、郓城、曹县、成武都唱东略平。至于业余剧团更多,受到广大城乡千百万人民的欢迎。

三路大平调都以中州韵为基础,用真嗓演唱,尾腔保留讴音,以红脸、黑头、青衣为主要角色,发音宏亮,宽厚流畅、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剧目多数为反映历史时代的大戏。如《商臣杀父》、《陈平打朝》、《收姜维》、《空城计》、《下高平》、《困南唐》、《闯幽州》、《三绞岳飞》、《反徐州》、《海瑞罢官》、《铡美案》、《八一风暴》、《白毛女》、《血泪仇》等,著名演员很多。西路平有红脸王张兴明(黑妞),大红脸张法旺(道妞,父子俩都是滑县人),陈光照(旺妞,内黄人),刘玉坤(真猴头,汤阴人),花脸刘连举。大黑脸王道修,黑脸李德平,红脸宋德庆(延津人),青衣张玉琴等多为滑县人。东路平有大红脸翟德贵(杨脖,濮阳人)王永祥(南乐人)。河东平有花脸申德高(荷泽人),红脸黑牛(南乐人),彭振江,燕中人,青衣刘玉莲等。对这些好演员,群众中流传着很多赞扬的顺口溜。如“夜深人静,十里远可以听见道妞三传令”,“十里跑一帮,只听道妞喊一声”,“宁肯不吃饭,也要把仰脖的戏看”。翟德贵唱腔圆厚,声调悠扬,可以欣赏《收姜维》片断。陈光照的拿手戏《风波亭》,腔口豪放,声声入耳。红脸宋德庆36岁病故,英年早逝,可他留下了优美的唱腔《沙家浜》。彭振江、燕仲人的《君臣吵仗》也非常耐听。

(安阳人民广播电台199647日直播)

 

(四)落腔

前边已经说了四股弦、大平调,今天接着说落腔。

落腔,又称西北讴,安阳腔。为什么叫落腔?这个小剧种的唱腔先高后低,先快后慢,尾音下滑,逐渐平直,特点是向下落,落腔戏的名称来源就在于此。

落腔来自宋朝的莲花落,莲花落由一人演唱,有的用两块骨板,骨板顶端系一微型铜铃,有的以四块竹片,两手边摇边拍,专唱民歌。在解放前不时还能看到以唱莲花落为生的乞丐。到了元朝莲花落演变发展为一种唱腔,明末形成落腔剧种,算到今天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落腔戏多反映民间生活,音韵易懂好听,乐器简单明快,男女老幼都乐意欣赏。很多市民、农民都能哼上几句。

从清朝到民国年间,直到建国后五十年代,是落腔戏最兴盛的时期,南到卫辉、新乡、获嘉。北到武安、涉县、临漳、成安,东到魏县、南乐、滑县、浚县,西到林县、黎城、长治,可以说,以安阳、内黄、汤阴为中心,漳河南北,卫河两岸,很多地方都有落腔剧团演出。大体在民国时期形成四个流派,东路为内黄落腔,北路为武安落腔,南路为卫辉落腔,中路为安阳落腔。此外北略落腔还发展出一个分支黎城落腔,即今天的上党落腔。落腔戏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结合部很受欢迎,目前内黄、邯郸、长治等县市,还有三个专业落腔演出团体,至于广大农村的业余落腔剧团,数目还不少。常演的剧目有《洗衣记》、《闹书馆》、《拴娃娃》、《借髢髢》、《打定僧》、《兰桥会》、《送锦被》、《安安送米》、《薛礼还家》、《宋江杀楼》、《五定保借当》、《吕蒙正讨饭》、《朱卖臣休妻》、《王三秀私访》、《梁山伯下山》、《雷公子投亲》、《薛平贵还家》等。

落腔的著名演员很多,如武安的希顺(男青衣,艺名假媳妇),安阳的宋金秀,王玉美,康凌成(艺名康锅子),内黄的赵清文(艺名焦叶),王海昌,临漳的红脸吕之有(艺名头把盒子)、二把盒子,卫辉的红脸模糊,男旦高老汤,浚县的须生刘富贵等,对这些落腔好演员,老百姓众口皆碑,评价很高。有的说:“卖庄子卖地,也得瞧瞧赵瞎子(赵清文)的《借髢髢》”,有的讲:“看了康锅子,一天少吃俩窝头”;有的听落腔戏听迷了,“三天不吃饭,跟着落腔转,三天不做活,跟着落腔学,”可见群众印象之深。我看过不少落腔戏,早期的南乐落腔,要数卫辉落腔,演员素质高,生旦净丑阵容强大,唱腔好听,表演动人。红脸模糊拖起高昂的长腔,一溜童音,句句入耳。青衣高老汤,唱到激动处声泪俱下,做戏非常认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还有花旦小柱儿,名丑薛佩琪、申保本,唱做都很得体,不要说成人喜欢,连小孩子听了也觉得过瘾。八十年代初,在安阳霍家村席棚里看过临漳县落腔剧团头把盒子的演唱,武安县小窝班落腔,演出的《洗衣记》听起来是那么亲切,我去长治参观,还让长治广播电视局录了一盘上党落腔《铡赵王》。别看落腔名声不大,但有的大剧种唱对戏赛不过它。有的地方流传:平调班、梆子剧不敢和落腔唱对戏。现在请听众欣赏内黄落腔《胭脂》,武安落腔《借髢髢》,上党落腔《铡赵王》。

 

(安阳人民广播电台1996414日 直播)

 

 

 

(五)大弦戏、二夹弦

 

前边说了四股弦、大平调、落子腔,今天说大弦戏,二夹弦。

先说大弦戏,大弦戏以三弦领头,由此得名,号称西南讴。唱腔特点是先粗后细,先低后高,尾音提高八度。这也是一个古老剧种,起源于元朝后期,成戏于明代前期,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发源地是滑县,流行于鲁西南、豫北、冀南、晋东南一带。

这个戏保留元杂剧的特色、唱腔、表演都很细腻,明代中叶已很盛行。清乾隆年间仅开封一带就有十八班弦子戏。分为“礼”、“敬”、“旺”三门,以后礼门归山东,敬门归豫北,旺门归西南,山西省候马,泽州(晋城)都有他们的足迹。大弦戏活动在泰山脚下,汾水之滨,黄河两岸,燕赵大地。

建国前后,滑县、濮阳、长垣、荷泽都有大弦戏专业剧团。数滑县阵容最强,三十年代起,因黄河决口,自然灾害很多的山东曹州大弦戏名艺人,都逃荒落户滑县,生旦净丑棒角满台,二红脸郭传平唱《过临潼》,戏台上转几个圈儿不落音,还有大黑脸张福典“活张飞”、李进田,名净史兴才“豁牙旦”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以大戏为主。如商朝戏、列国戏、三国戏、唐朝戏、宋朝戏,场面非常壮观。主要有《火龙阵》、《火烧战船》、《孙武演兵》、《张飞闯辕门》、《反五关》、《连环计》、《薛刚打朝》、《黑石关盘杈》、《拳打镇关西》、《罗锅抢亲》等,大都是反映时代变迁,为百姓鸣不平的内容。现在请欣赏滑县大弦戏高玉倩等人演唱的《火龙陈》。

再说二夹弦。为啥叫二夹弦?它以四根弦分作两股,夹着马尾弓进行演奏,戏名从此而来。二夹弦前身是山东西南部的“花鼓丁香”,清末光绪年间演变成二夹弦,走上舞台,民国以后发展流行起来,从鲁西南扩大到豫东,再到豫北,有生旦丑三角小戏,又增加了红脸、黑脸、白脸,声腔先平后高,先真嗓后假嗓,演唱反映儿女情事的故事戏格外见长,重唱工,少武工,甚至一唱到底。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内黄县太平村办起二夹弦窝班,后又传入浚县、滑县、延津、开封。滑县牛屯乡西常村先后出了不少二夹弦好演员。延津二夹弦剧团的名角多为滑县人,开封二夹弦封丘人不少。著名演员有:青衣魏秀英(小白鞋)、岳桂枝,以及杜秀梅、张合印等。常演剧目《站花墙》、《梁山伯》、《风雪配》、《三拉房》、《李天保吊孝》、《追鱼》。

现在请欣赏开封二夹弦剧团演唱的《宝莲灯》选段。

 

(安阳人民广播电台1996421日直播)

 

(六)怀调、坠子

 

已经讲过四股弦、大平调、落子腔、大弦戏、二夹弦,今天是最后一次,谈谈怀调和坠子。

先说怀调。怀调又称漳河老调,也叫五府调(彰德、卫辉、顺德、大名、广平),实际加上怀庆,够六府了。为什么叫怀调,老艺人口传是由怀庆梆子演变而来。也有人认为,有可能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迁民,到冀南豫北一带定居下来,因快家乡有感而名。这个剧种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成戏于清代早期,康熙年间已很盛行,足迹遍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东北,江淮地区,历史将近四五百年。有个老艺人赵新月,生于清朝咸丰10年(1860年),原籍河北魏县,后落户临漳县涨潮村,1989年去逝,活了129岁,他是淮调第八代传人,幼年学戏时,没听说过豫剧,淮调居中原各剧种之首。他往上的师傅依次为袁珍、杨四的、马柏锁。

乾隆、嘉庆年间,淮调遍布安阳、汤阴、内黄、林县、磁县、临漳、魏县,大名、邢台一带,安阳除官办的三个剧团外,尚有东水、北郭、杨辛庄三个业余剧团。此外,内黄孟庄,林县东岗,汤阴冢上还有许多民间窝班。著名剧目是:《平辽东》、《闯幽州》、《刮王莽》、《贬严嵩》、《雷振海征北》、《穆桂英下山》、《樊梨花投唐》等。著名演员有水治申启山、羊毛屯冯海林、李家村李立茂、观台镇前岭村的金泉(秦永观)、铜冶乡马辛庄马遂的,民间对他们评价很高,有的说:“看了金泉、马遂的,一天少浇两畦的”“不吃饭、不睡觉,要看金泉三上轿”。

现在请欣赏安阳县淮调剧团《五凤岭》。

现在再讲坠子腔。坠子以伴奏乐器脚踏梆坠在右腿上而得名。流行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在天津,北京及关东也很受欢迎。产生于光绪26年(1900年),是优秀的曲艺一种。一九三六年以后陆续搬上舞台,成为大的戏班。曲艺乐器有坠琴、脚踏梆、剪板、单铙钹、书鼓,或自拉自唱,或一拉一唱,或对口唱。戏剧形式名曰化装坠子,穿戏装,配有很多大型乐器。安阳、内黄、滑县、浚县、清丰、南乐、濮阳、长垣前些年都有专业剧团。

主要剧目有《金镯玉环记》、《雷公子投亲》、《杨家将》、《打蛮船》、《偷石榴》、《罗通扫北》、《红风传》、《刘统勋私访》、《刘墉私访》。著名演员有闻名华北的坠子皇后、内黄乔清秀;原藉天津,风行河南,落户安阳的范艳霞,以及她的学生王巧珍,还有滑县的朱之忠等。

现在请欣赏张兴旺、邢书琴唱的坠子《刘墉私访》。

 

(安阳人民广播电台1996428日直播)


 

(七)同滑县同志谈平调

 

一、平调的地位

大平调是豫北、鲁西、冀南的大戏,几十个县都有剧团,流行于黄河两岸,安阳、新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济宁、荷泽、聊城、大名、邢台、邯郸广大城乡,观众不下五千万,少数剧团还进过北京。这是个古老的剧种,早在明朝,大平调即成为华北、中原一带的主戏,以演朝代戏著称。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至今形成以濮阳为中心的东路平调,以滑县为中心的西路平调,以荷泽为中心的河东平调,特别为千百万农民所喜闻乐见,其优秀演员,如仰脖(翟德贵)、道妞(张法旺)、同春、旺妞(陈光照)、申德高、王道修、猴头、吴宝太、王新月、连举、黑牛、王永泽、张玉琴、宋德庆,老幼皆知。而滑县是戏剧之乡,乃西路平调的发源地,明末清初,滑县大梆戏就名声在外。民国初年,在淇县窝聚的同乐班,为西路平调培养了一大批好演员,进一步充实了滑县、浚县、延津、大平调的阵容。新中国成立后,大平调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五六十年代的新乡专区大平调,包括安阳、新乡、濮阳三个地区的拔尖演员,为平调鼎盛时期,所演剧目上百。以后三分两分,平调阵容随之逊色,加上老艺人过早去世,演员青黄不接,造成剧团名角少,行当不全,大大影响了大平调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目前平调剧团不少,但质量普遍不高。演员素质差,唱腔好的不多,演出剧目少,特别是新剧目少;内部不够团结,往往是一个槽里拴不住俩叫驴;经营体制有待改革,懂行的不当家,白脖子瞎指挥,这就难以调动积极性。要振兴大平调,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

二、平调的继承和发展

大平调剧目多,红黑脸、花面、青衣都有好的唱腔,青年演员都要先继承后发展。好比小孩子,先学会走路,然后再学跑。过去演戏,让人随便点戏、点角色,现在作到这一点很难,很多老节目都丢了,既未保留剧本,老艺人一死,剧目也就传不下去了。好唱腔有的有录音,有的没录音,照着学唱就困难,趁部分老艺人还在,要传授整理传统优秀剧目,尽可能多保留一些下来。比如瓦岗寨起义、三绞岳飞、反五关、闯王进京、杨广篡朝;现代戏如血泪仇、白毛女等,还可以编写李文成起义、王安石变法、许穆夫人;有的剧目还可从别的剧种移植过来。总之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不能总是那么几出老戏。要反映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不论城市和乡村,观众自然欢迎。包公戏,清官戏,人民屡看不烦,原因就在这里。

三、平调的唱工与做工

平调的生旦净丑,都应注意唱工与做工。唱工就是唱腔,做工就是表演艺术。必须强调,第一位的是唱腔,其次才是做派。历代好角色,出名叫响,都是先有好唱腔,继承发展都必须在好唱腔上下功夫。仰脖出名就是唱的好,道妞出名也是唱的好。王道修做工不怎么样,但他唱的好,群众就喜欢,这叫一腔遮百丑。西路平调,红脸要学,道妞、旺妞。道妞死了,旺妞还在,把他请到了滑县教戏行不行?黑脸还要学王道修、于振声、李德平,有录音听录音,没录音就拜师。青衣就学张玉琴嘛!千万不能随便唱,唱成什么算什么。胡唱乱唱,胡改八改,象濮阳的小平调,人民就不喜欢。一个剧种有一个剧种的唱腔规范,唱腔改革在大圈以内改,不能出大圈儿,一出圈就变味了。京剧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奚啸伯,尽管各有特色,但他们能随便改吗?!是不可以的。当然不是忽视做工,表演艺术也很重要,唱做兼优更好。仰脖的《闯幽州》,道妞的《哭头》,唱做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差的远了。不说今不如昔,关键是要多练基本功,要吃苦,这样才能出好戏。

四、重视人才与经营

一个剧团靠好演员支撑,而且不用多。就平调而论,只要有一个好红脸、一个好黑脸、一个好青衣就行了。重在荐贤举能,用好人才。滑县出艺人,土生土长的好苗子有的是,冀鲁豫结合部几十个县的文艺人才多得很,要建设一个好剧团并不难。紧要的是慧眼识真人,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能唱的就留下,不行就淘汰。有培养前途的就进来,否则就离开,不能养活余人。名角老艺人应该受到尊重,年纪大了唱不成了,还可以让青年人跟他们学戏,继续发挥老艺人的作用,一茬接一茬,何患后继无人?

经营体制要改革,要让优秀演员掌权,不懂行的不宜担任领导。这样就可以放手指挥,团结演职员,把戏演好,把剧团搞活。剧团想翻身,只有自己救自己,没有别的出路。不过配备一名好支书,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掌握剧团的政治方向,协助团长做好思想工作。但业务不可干扰,一乱指挥就不行了。

搞活剧团的经营,还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陕北的秧歌、腰鼓、信天游,解放前全国谁知道?解放区一重视,流行全国。浙江绍兴戏,安徽黄梅戏,过去活动多大范围?中宣部、文化部的南方人当领导,他喜欢,就可以名闻全国。河南越调、曲子,过去是小戏,比平调差的远,省里领导一宣传,就成了大戏。这说明事在人为,只要剧团演好戏,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问题就好办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五日


 

(八)给邯郸东风豫剧团的信

 

胡小风同志:

东风剧团在安阳县礼堂演出四场,我看了三场,总的感觉很好。梆子腔原汁原味,没参杂洋乐器。特别你的演唱有声有色,不愧为高调的名角。演员不分尊卑,互相协调配合也不错。最后一场士气高昂,整体形象好。

看了《樊梨花》、《李彦贵》、《打金枝》,也有些美中不足。突出的是:主角好,配角差;女腔硬,男腔瓤,老生、红脸、小生唱腔不够理想;甚至男腔、坤腔有合流现象;有的服装有些陈旧;男演员化妆粗糙;道具不全,“金瓜月斧,朝天蹬”,只有金瓜;演员阵容显得不够强大和整齐,有的演员走过场,不能给人以深刻的戏剧印象。建议你们:

一、戏剧质量严格要求,象京剧那样生、旦、净丑有明确的声腔规范,提高演员的自身素质,形成整齐有力的演员队伍。

二、继承发扬男腔老艺人的优秀唱腔。人走路要两条腿,不能一条腿。一个剧团光有好女腔,男腔上不去是残缺不全的。一定强调男腔,抓好基本功训练。高调就是高腔,通过优美的唱腔,体现剧中人物的感情。就那么一幅粗嗓子,听不听两点钟,无异于糟蹋艺术。把生腔混同于坤腔是不适当的。

三、要上新的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老是那几出戏就缺乏吸引力。《虎符》、《蔡文姬》、《将相和》、《西门豹》、《岳飞》、《刘墉私访》都可以演呀!戏路要宽一些,不然就没生命力。

四、戏剧界要强调尊老爱幼,尤其要尊重老艺人。陈素真的正统青衣腔,一定要继承下来。老民艺剧社的光荣传统要发扬下去。老艺人满腹戏文,唱不动了,还能教戏,要千方百计抢救艺术。走一个老演员就带走很多戏,那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啊!想一想老高调有多少本戏?现在又有多少本?丢的多了太可惜。对青年演员应该残酷无情,要求不严,永远成不了顶天立地的角色。好的黑脸、红脸现在特别缺乏,好青衣“鹤立鸡群”也不成啊,一个戏剧团体,演员配不成套,水平过分悬殊,那是很难把戏演好的。

出于对高调的热爱,我才写这么多,谨供参考。

 

 

 

王革勋

一九九六年四月三十一日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