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研讨学问之风
一览书刊报章即可看出,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的安阳,近几年来学识著作颇丰。地域考证,人物传记,学术文本等,琳琅满目,各领风骚。这与国与民与社会都是大好事。正如在安阳发家的魏文帝曹丕所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北宋哲学家杨时用一句话来表述:立言,所以明道也。强调指出研究学问之重要。
不过,世界上绝无完美无穷的东西,学问研究中也存在某些缺憾。主要是研究讨论之风尚不盛行。这是应该予以重视的韩国思想家韩非讲: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视其睫.人能看清一百步之外的东西,但瞧不着自己的眼睫毛。齐国思想家晏婴则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楚国名人屈原精辟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诗圣杜甫深有体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竭力主张: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可见细心切磋学问之难。在学问研究中,应该尊重权威人士,因为权威是学识超群的专门大家。但也不可迷信,任何专家学者也都有他的局限性。曾记否?德国诗人布莱希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孩子,唐代文学家韩愈明确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乃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宋朝理学家朱熹坦言: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普通学者和权威人士都有充实提高的问题。
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由各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适当组织一些研究讨论会,进一步集思广益,相互启迪、补充和升华,此乃促进学问提高的有效方法。比如邺城究竟有几处?确切位置在:哪里?再如第一代安阳城址及安阳名称来源,这都需要经过认真研讨,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南末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确进.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甚广。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朱熹赞成:“兼取所长,以为己善良。须破得旧说,方立得新说”。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意即完美之物,必须相辅相成,南宋诗人刘过高唱绝句;欲穷大地三干界,须上高峰八百盘。意味深长。《易经·系辞下》中讲: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各门学问,唯有经过集中研讨,才能达到殊途同归,百思一致的高度。
养成这种学风,贵在虚心,求索真知。长期隐居淇水岸边黑山之巅讲学的思想家墨子说:“知,分闻知、说知、亲知三个来源,由教授得豪的知识是闻知,由推论得来的知识是说知,由亲身观察和体验得来的知识是亲知”。原籍河南民权的庄子讲遭:“天下没有公认的是非标准,而人人以自己的是非为垦非标准。小的布袋不可以装大的东西。水桶上绳索短,就不能汲取演进里的水。一尺长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永远截不守”。说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学问的发展是无穷大尽的。西汉经学家刘向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吕氏春秋》中讲:普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韩愈强调: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能解矣。什么意思呢?人人都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不懂得,又不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则一辈子仍然是不了解啊!出路何在呢?易经乾卦中说:群学以聚之,间以辩之。大家集中研讨,就是最好的办法。千秋胜负在于理。如此坚持下去,必能养成研讨学问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