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篇——《古都地理》
评 点 篇
——《古都地理》
★ 王社教教授,我认识。年轻,人好,忠厚,没架子。学术研究各有主见。他写古都就未写郑州。
任何专家学者都有局限性,也不奇怪。
——读《中国古都故事》
2008年2月22日
★ 刘拐庄地名,是本人用十五年时间,考证研究出来的。
书中的《刘都堂与刘拐庄》那篇,就是记载的我的研究成果。不过有个别错字,如淇县留店社西庄,写为留店寺西村。
——读《淇县地名漫话》
1998年5月1日
★ 古都新著,以纲带目。
内涵求实,研修指路。
卓为一家,丰学宝库。
谨祝导师,领军阔步。
——读朱士光先生《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
2008年9月19日
★ 中牟赵都:1956年置鹤壁市,1998年出书仍写汤阴县,时过42年,对地理变动未作调查。
将朝歌列为15年都城,明显失误。仅卫国都城即403年,还有商都61年,怎么说得通。
中牟城,缘于中牟山,即牟山中段。在今鹤壁市西部靠南。牟山北自安阳水冶,南至淇河北岸。赵都中牟邑位于牟山中部也。
——读《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
2001年10月15日
★ 李润田(原河南大学校长)著文称:周朝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从朝歌迁到洛阳。证明朝歌为殷末国都。不然,九鼎怎能置于朝歌?!
——读《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
1987年6月
★ 《旧唐书》:故城在汤阴东。
《明彰德府志》:秦故城在相州东南43里。
《内黄史志资料选编·第一辑》:《楚旺史话》转引《彰德府志》:安阳故城在楚旺西南三十里。
《安阳县文史资料·第五辑》:《戒毒歌》是南故城郑怀仁所编。南故城当时属安阳,现属汤阴。
《安阳县志·文物篇》:安阳自秦至隋四迁,秦故城在州东南43里,近内黄县,本殷之王畿。战国时,为魏国(应为赵国)的宁新中邑,秦拔宁新中,改名为安阳。据考察此地应当在汤阴县任固、故城一带。群众至今还言传这里是老安阳。此地为古淇河之北,水北山南为阳,故安阳城之源矣。
《古都安阳》: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军攻克宁新中(今安阳城东南20多公里的汤阴县故城一带),改名为安阳。
《史记选·廉颇传》:廉颇攻魏之防城、安阳。注:防陵在今河南安阳市南20里,因防水为名。安阳故城在今安阳市东南43里。附图:安阳故城在防城正东,今安阳东南,黄河故道之北。内黄在安阳正东、黄河故道之南,楚旺在内黄城东北,亦位于黄河故道之南。
1990年版《安阳县志》:最早安阳城,“在今安阳、内黄、汤阴三县之间”
——读《第一代安阳城有关资料》
2016年5月4日
★ 一、帝丘:《河南通志》帝丘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
《一统志》颛顼城在开州东二十五里,又名东郭城。盖颛顼古都也。
《民国重修滑县志》按颛顼帝喾冢,今名二帝陵,有庙,在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唐太和四年(公元八三零年)建立,宋乾德六年(公元九六八年)修。金大定七年(公元一一六七年)析开州境归于滑。帝丘之古迹,始确定在滑县无疑矣。
《明一统志》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为古帝丘城。开州西二十五里有颛顼城。
《民国滑县志》盖颛顼城、帝丘城、昆吾城显然一地。
《滑县旧志》帝丘本宋澶州境,即宋之开德府,金改名开州,大定七年析开州境归于滑,故帝丘在今滑县境。
昆吾故城在濮阳县西三十里,此唐之濮阳。隋开皇十六年,置昆吾县,在颛顼城内、即汉之濮阳。金之前濮阳城、帝丘城、昆吾城,1948年8月由滑县划入内黄。
二、邶、鄘、卫城。
《郑氏诗谱》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王革勋注:邶城,在今汤阴县瓦岗乡邶城村;鄘城,在今卫辉市北境倪弯村;卫城,在今浚县西、淇县东卫贤镇。
三、曹丘、楚丘。
《重修滑县志》淇水东,滑县东北五十里曹,即戴公曹邑,在今河南滑县南白马是也,今县东有村白马墙,即昔日白马故址;文公迁楚丘。楚丘在卫南县西北四里,齐桓公筑楚丘城。地在今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北四里,一说在赵营乡新庄村东80米处。
四、繁阳城:
1937年本《内黄县志》县境全图:繁阳在田氏集东北之高城。
近人误为楚旺镇,殊不知清前期旧志地图标明:楚旺位于卫河之南,高城处于卫河之北。“楚旺西北”之说,非指楚旺本身,而指卫河北之高城(王革勋注)。
——读《帝丘诸城位置史料》
1987年6月
★ 秦汉间改宁邑为修武县。
所谓殷居河内。是指西汉河内郡有朝歌,殷居河内即朝歌,并非殷居河内郡治所在地之沁阳。
另赵将司马邛定河内有功,故项羽立司马邛为殷王,都朝歌。邛死,汉高二年置河内郡,辖县十八。计武德、修武、获嘉、汲、怀、波、山阳、河阳、州、共、平皋、朝歌、温、野王、轵、沁水、隆虑、荡阴。
再者,近人学者李学勤,称商汤居亳指焦作市郊的大陆村,不知何据?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第一卷《楚汉诸侯疆域志》(总129页)
★ 颛顼帝高阳氏,都帝丘,葬濮阳城外广阳里。说明今濮阳城系五代以降的后濮阳。早先的濮阳在今内黄南部梁庄镇境内的东两大城附近,近颛顼陵。那么古都帝丘亦在此地无疑。因帝丘即老濮阳城。
帝喾高辛氏,葬濮阳顿丘城南台之秋山。今濮阳城从未名顿丘。顿丘县乃汉置,在今清丰县。晋置顿丘郡,管濮阳、范县、清丰,鄄城等地。此顿丘当指内黄大城,不在今濮阳境。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人表考》(总238页)
★ 齐杞梁,于庄公时袭莒国而死,葬临淄东三里,其妻孟姜哭夫十日,而城为之崩,孟姜亦溺水死。此与秦皇何干?!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人表考》(总384页)
★ 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即齐卫结合部,东阿归齐,鄄城归卫,今均属山东。
膑乃孙武子之孙,齐人孙武子,伐莒有功赐姓孙。膑本有名,因膑刑两足,而得名。原名惜不传矣。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人表考》(总389页)
★ 告子,名不害,赵人。墨子书已有告子。有人讹传告子乃孟子学生,不实。且将齐人浩生与告子混同,皆误。此浩子乃孟子学生。告子与浩子,系两人。孟子乃子思学生,也是荀子门生,荀墨同期,而浩生系孟子学生。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人表考》(总290-291页)
★ 苏妲己,商代有苏国人。夏帝芬封昆吾国王子于有苏。而有苏国有两说:一河北临漳,一河南济源,我倾向临漳。商辛王伐有苏国,有苏氏以女归辛王。禄父(武庚)系商辛王与苏妲己之子。商亡朝歌,妲已上吊自杀。另一说,周武王杀苏妲己。还有一说武王将妲已赐周公旦。陕西乾县城西五里有苏妲己墓。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人表考》(总352-353页)
★ 孔子父亲姓什么?
史称叔梁纥,其实,名纥,字叔梁。似姓梁纥,而不姓孔。何以能叫叔梁纥?
史记:伯夏生纥。伯是大,叔是二。伯夏是否名孔伯夏?祖父姓孔,父怎称叔梁纥?爷应名孔夏,父则名孔纥。可是伯夏并未称孔夏,父也不叫孔纥。
纥乃邹国大夫,身高十尺,武力绝伦,先娶鲁国施姓之女,连生九女。后纳妾,生孟皮,孟为长意,大小子,脚有病,可能系瘸子。再纳小妾颜征在,野合生孔子,孔母为小三,三年后,孔子三岁,父梁纥卒。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人表考》(总318页)
★ “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洛汭。即洛水入黄河处,东山即大伾。地在河南巩义,荥阳之间。并非浚县城东黎山。现代辞书折中,称河洛大伾、浚县大伾,均不妥。河洛乃真大伾,浚县系伪大伾。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426页)
★ 两个中牟不一回事。
中国两个中牟。战国赵都中牟,乃原汤阴西境,今鹤壁市西山。此牟山北起水冶,南至淇水,鹤壁牟山处于中段,以山取地名曰中牟邑。汉中牟邑,即现郑州市东境中牟县。古人写史,往往将两个中牟混淆不清。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429页)
★ 历史上曾有三地顿丘
顿丘有三:周(春秋)顿丘在浚县蒋村;汉顿丘在清丰固城;晋顿丘郡在内黄东西大城。
卫国都城五迁
一、淇县(朝歌),403年。
二、滑县(曹丘,楚丘)30年,
三、内黄(帝丘,大城附近)100余年。
四、沁阳(野王),沦为小国,秦二世灭之。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431页)
★ 殷都三监系何人?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说明河内殷都只指朝歌,不含别地。
邶鄘卫三国,即西周所封“殷都三监”。朝歌系殷君武庚所都,其东卫贤(今属浚县)为卫国,南为鄘国(卫辉城北倪弯村),北为邶国(汤阴邶城村)。蔡叔居卫,管叔居鄘,霍叔居邶,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监视武庚。西为太行山,天然屏障。史书有载武庚都邶城,不实,武庚居中,三监才可发挥作用。有日人研究,邶鄘卫在今河北省境内,纯属无稽之谈。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453页)
★ 两个邢国
温县邢国,西周初期,封周公子于邢,称邢侯。邢台邢国,武陟邢国之后,春秋时迁徙邢台。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449页)
★ 春秋战国诸国数卫国存在最久
卫国蔡叔都卫贤集,康叔居朝歌,懿公时为山西长治的赤犹所灭。戴公东迁曹丘,文公徙楚丘(均在滑县境内)。成公再徙帝丘(今内黄大城村)。又徙野王(沁阳)为秦二世所灭。四十代,九百年。
帝丘何以为名?本颛顼帝之虚也。或颛顼帝之丘也,颛顼陵墓所在地。帝丘系濮阳地,不是今濮阳境,乃古濮阳地域,金入滑县,1949年8月入内黄。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456页)
★ 虢国有四:西虢在陕西宝鸡;东虢在河南荥阳;北虢在山西平陆;南虢(小虢)在河南陕县。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548页)
★ 洹水,水经注: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洹山,洹山在长子县。今山西长子无洹水。高平市则有泫氏镇。洹音桓,今土俗音袁。古洹园相通,有人误写洹水为国水,系将园误写国。台湾大词典:洹音袁,水必读洹;又注洹水读桓。岂不矛盾?!
淅河,今林州淅河,古名沾水,出山西壶关东南,至林州东南入淇水。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576-577页)
★ 所谓殷都河内,是指河内郡所属之朝歌。非殷曾于河内城(沁阳)作都。
史记:高帝元年为殷国,立司马邛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579页)
★ 三个邢邱:河北省邢台曰邢邱,齐桓公迁邢于此;山西河津耿城,也曰邢邱。两说一曰邢台,一曰耿城,河南温县再曰邢邱。周公子封地,为邢候。
淇县乃中国戏剧发源地。最早文字记载见《孟子》: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时在战国之前。
朝歌都城地位:史记“周公以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春秋世族谱“周公既诛禄父,以其地封康叔为卫侯,居殷墟,今朝歌是也”。郑氏诗谱“邶鄘卫者,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自纣城北为之邶,南为之鄘,东为之卫。于此三国建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为卫,使之为长。”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582-583页)
★ 淇水,出山西陵川,过河内,魏、清河三郡,行840里。此乃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北流至天津入海的淇河。流经不止八百,实为一千多里。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585页)
★ 郑州管城,乃周封管叔的管城。仲丁迁嚣的商城在郑州西北郊小双桥村。
中牟有二:战国中牟,赵国都城在鹤壁市,郑州中牟汉代才有。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593页)
★ 古濮水两源:一为封丘流经的济水,二为延津东流的黄河支流。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600页)
★ 顿丘有三:春秋顿丘,在浚县屯子镇蒋村;汉顿丘在清丰县西南固城;晋顿丘在内黄大城。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601页)
★ 楚丘有二:汉白马县(滑县),春秋时有楚丘县;隋初置楚丘县,在山东成武县。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664页)
★ 商有四亳:北亳曹县;南毫谷熟;东亳郑州;西亳偃师。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667页)
★ 内黄,汉置县,因开封东陈留有外黄,故名内黄。河北为内,河南为外。县城一旧县,二故县,三东长固。旧县距今县城18里,故县离今城20里。
黄泽,在旧县村西北五里,周40里,位内黄县界内,北至田氏,西至豆公西。
繁阳,在今楚旺西北之高城村,非楚旺本身。
洹水县,在魏县南三十里,宋撤县改名洹水镇。古洹水,先入河,后入淇,再后入馆陶北张甲河(漳河)。
魏县故城,在大名城西三十里,即今魏县旧县店。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683页)
★ 黄河,今安阳东、内黄西有第一代古黄河。公元前602年河决浚县淇门镇,第一代黄河称为白沟,东汉末年曹操引淇水入白沟辟为运河,东北流至天津入海。所谓“内黄南淇水出焉”,第一代安阳城(汤阴故城村)位于“淇水之北”,皆由汉淇水经过有关。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681页)
★ 吴越征战的原因:
范蠡曰:吴与越争三江五湖之利。
申江即松江。
西施同吴越战争无关。越王勾践赠美女与吴亦非西施,近人引《国语》,而美女乃勾践亲女,赠吴服役尽责,非吴王妃。
卧薪尝胆故事,系司马迁及东汉人赵晔讹传。
——眉批《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校本》(总772页)
★ (394页)殷辛王国土面积,东至海,西至青海,南至越南北部,北至京津,辽西。中国最早地理书《淮南子》即有记载。
西周伐商,并非70万人,而是17万人。太平御览即有表述。
太平御览引汉书地理志:朝歌、纣所都。唐元和志又说:安阳,纣之都城,古时已有认识分歧。
又引《战国策》:纣兵百万,左饮淇水,使竭,右饮洹水不流。系抄袭韩非子语,均系夸大不实之词。
——读《太平御览》第一卷
★ 据台湾学者研究:
一、“妇好”应为“子妇”,非一人,乃多人。意即:子姓家的那一群女人们。
二、说妇好系武丁妻,而武丁妻三人:妣辛、妣葵、妣戊。“妇好”,是哪位?现无证据,仅系推测。
三、“妇好”上百位,不光与武丁有关系,还同武丁上辈祖先有关系,即武丁先人也娶过妇好,那么殷商时代祖父,父亲可以娶孙媳、儿媳为妻吗?显然说不通。
四、妇好为谁人?只能靠考古新发掘来鉴定。目前难以说清。
我认为他们言之有理,质疑有据。
——读《夏商文明研究·六》
★ 柏杨不是抄书匠,他写的书是自己思考的结晶。我喜欢他的精神和态度。他深深地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柏杨,河南老乡,辉县人,是个大学问家。可敬可钦。当然,他不具有马列主义史学观。
——读《中国人史纲》
1988年3月
★ 契所封商地,在豫冀两省交界的安阳西北漳水(即商水,古漳商同音)一带。非原先所述的陕西商州。
商代四亳:北亳曹县,南亳虞城(谷熟),西亳偃师,汤都亳在郑州。
殷商的殷,指溵水,周口地区商水县原名殷水。郾城古名溵州。从鲁山下流至颖上,名曰大沙河,入于淮。现在看,殷水还应在漳水一带,夏代封王亥,于安阳西北称殷侯,即是有力证明。
商代建都八迁:一郑亳;二嚣(小双桥);三相(安阳或内黄);四邢(邢台);五庇(郓城);六奄(曲阜);七殷(安阳);八沫(淇县)。历史大家郭沫若、白寿彝均力主此说。
——读《中国通史绘画本》
★ 朝歌城有二:
一、古沫邑朝歌城。以淇县城西30里有朝歌山,改沫邑为朝歌城。沫邑,源自城西五里之泉头水(即诗经肥泉水)。
此朝歌从商末至东魏,是最早的古老朝歌城,位于今淇县城及其周围,西至太行山,东至淇水,北至高村,南至常屯、清水河、小河口。
乃帝乙帝辛两代商王所都,加殷君武庚,康叔封卫,长达470年。称之为朝歌古都。朝歌城延续至今已有3千余年。
二、卫县朝歌城。是蔡叔监殷的小卫国都城,仅存6年。东魏移古朝歌县治于此,存在72年。隋炀帝改朝歌为卫县,延至唐宋。元代撤卫县置淇州。卫县朝歌县城原属古朝歌地,幅员包括淇门、卫贤,巨桥、白寺、大来店、宜沟、庞村、临淇,太公泉、百泉等地。明宏治年间,以淇水为淇浚两县界河,将河东卫县等地划归浚县。
殷商古都朝歌与东魏朝歌县城不宜混淆。
——读《康熙·浚县志》
2016年6月16日
★ 弄清淇浚两县水系:
卫水源于辉县百泉;清水源于修武黑山;
淇水源干山西陵川树掌镇。
卫水不同于永济渠。永济渠河源为沁水。
清水不是淇水。袁绍屯兵朝歌清水口,乃今卫辉市东北之清水河村,不是今浚县淇门村。
清水有大小之分。大清水源自修武黑山,即今焦作西北山中净影寺。小清水,一为沧河,发源于卫辉西北东拴马乡茧厂岭。
二为石夹水,即香泉河,则源于卫辉大池山乡李家沟。大小清水三条,于清水河村相汇注入黄河。晋朝清水往东改道于淇门入曹操开拓之白沟河(即古淇水,北流天津、北京)。今之卫水,明代方有其名,实乃清水的一部分。有的书将辉县百泉或辉县北山列为淇水之源是错误的。
——读《嘉庆·浚县志》
2016年6月16日
★ 有人撰文,将内黄古地理以讹传讹。
一、黄泽。
黄泽不是广润坡。黄泽主体位于今内黄境内,现内黄旧县村西北五里,东庄乡西北、石盘屯、豆公村南,周围四十里。此乃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于浚县淇门镇决口后,留下的黄水大洼,涉及内黄豆公、石盘屯、东庄、高堤田个乡镇。而广润坡则在安阳东南、汤阴东北,广四十里,含安阳县市高庄、瓦店、永和、吕村、辛村等乡镇。这是漳河泛滥留下的陈迹。明嘉靖《彰德府志》载:“正德庚辰(1520年秋,漳水溢南决,自安阳显王村南流,折而东至崔家桥,又东过永和、吕村入卫,袤百余里,当水盛时广40里,凡安阳上田悉注于潦,其患甚巨)”清乾隆《彰德府志》更明确指出:“漳河至渔阳(今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下二百二十里,常为安阳临漳水患,先时河徙南曾入安阳,其害纵140里,衡40余里,今安阳东尚有漳河遗迹”。硬将黄泽与广润坡混同起来是不正确的。《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标定:黄泽在内黄境域,而不在安阳县境内,位于古淇水之东,并非淇水之西。古淇水即浚县淇门至内黄田氏的第一代古黄河故道。
二、黄城
黄城并非内黄城。黄城以黄泽得名,位于内黄田氏乡高城一带。黄城未曾作过内黄县城。内黄城,汉高祖九年设立。此时黄河已从浚县淇门东流,至滑县东又北流至今内黄城东,即硝河坡,此时汉内黄城于旧县设立,正位于新黄河之北,故名内黄,以对应河南开封市陈留县之外黄。汉内黄城与第一代黄河即豆公西之黄河无关,也同黄河故道无关。此时上距古黄河第一次改道已逾367年,汉内黄县不可能以早已消失的第一代古黄河来命名,更不会以黄河故道命名之。因汉内黄城(旧县)位于第一代古黄河之南,岂不成了外黄?
三、内黄城。
新《内黄县志》照抄他人文章及《中国地名志·河南分卷》,将安阳故城误注为汉内黄城,不妥。春秋战国安阳城,们于古黄河之北,汉淇水之北,故名安阳,今汤阴任固镇七故城村是也。此安阳城,在楚旺西南三十里,安阳东南五十里左右,系项羽于安阳东北楚旺镇 北渡漳河之地,当时尚无内黄县,可见安阳故城同汉内黄城无涉。内黄地名沿革:一旧县,二故县,三长固,讲的一清二楚,为何要将汉内黄城强加于安阳故城。汉内黄所辖固然包括今安阳县吕村以东、北郭,辛村一带,但汉内黄城从无在第一代古黄河以西、以北设置过县城,不在河北,而在河南,怎称内黄?唐代将汉内黄东部析出,置清丰县。这即内黄县域的来龙去脉。切勿误人子弟。
——读《内黄文化·15期》
2016年6月19日
★ 朝鲜平壤城,乃箕子故都。城西北三里有箕子墓。墓前小山,有箕子祠,守墓人为箕子后裔。平壤,旧名王险城,亦称长安城,周武王封箕子于此。汉置乐浪郡,郡治在平壤。晋后高丽王都平壤,唐攻平壤高伐丽。五代人王建据高丽,称为西京。
朝鲜古分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分朝鲜、韩国,古代统称朝鲜。
——读《关于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