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上下求索,不忘初心

作者:李晓川   发布时间:2017-08-03 10:31   来源:

上下求索,不忘初心

李晓川

 

自从大学开始,我的学习就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经过十多年的科学研究训练,已经养成了经常浏览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品味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新闻联播也看的少了,电影、电视剧、八卦新闻倒是看了不少,但从没有静下心来去读几本书。没有在思想和文化建设上的沉淀和积累,纯粹由科研构成的生活内容必定单调乏味。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然没有对生活的激情和工作的热爱。我的身边恰恰有这样一位老人,不好“垒长城”、“摆龙门”,却好读书读报,推敲诗词。虽年事已高,却仍有极高的热情和执着的精神,把平生的文化积累编撰成书,以飨读者。写书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已经是退休年纪的他,却一口气连续出版了《战士历程》、《学广集粹》、《淇洹吟咏録》、《淇洹集》、《闲聊》五本书,第六本《西坡书签》即将出版。他斗志昂杨地精神不输年轻人,学习研究文化的执着不输专家教授,他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泾渭分明,有棱有角。读其书而知其人,精神饱满,内心强大,天天都是艳阳天,这样的书和人能不精彩?

  从小爱读书的他,自然是买了不少书,花了不少钱,生活标准要求反而不高,在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微词绕身,不被常人所理解,但是他始终坚持读书高于一切。正是爱读书,好研究,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性格铸造了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人生画册。在《我爱读文学作品》一文中,很多中外古典名著、历史小说、人物传记出现在他的阅读目录中。广泛阅读,包罗万象,潜移默化,影响一生。《学广集粹》一书,包罗了他读书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地理、诗词、教育、戏曲文艺到人生哲理,海纳百川,不拒细流。读书不是空泛,历史小说人物中鲜明的性格,爱憎分明、艰苦奋斗、正义凛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都深深刻画在他和他的作品上。同时也对文艺作品勇于提出批评建议,敢于褒贬。社会宣传需要正能量,文学作品要“给人们以希望”,“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他对巴金的《家》、《春》、《秋》、陈忠实的《白鹿原》看法就非常鲜明,突出“个人奋斗”和缺乏“正面形象”都是群众所不欢迎的,与社会向前发展相违背的。

  读书和学习可以给人以智慧和能力,可以广交古今中外朋友,人生之幸福莫过于此。注重学习和读书也是姨夫对机关干部提的建议。文化素养对干部尤其重要,他们是旗帜,起引导作用。对年轻人,以及搞理科的科研工作者同样有指导意义。书读多了,才能拓宽知识面,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报告讲座中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地质地理学家李四光、竺可桢不仅在专业上贡献突出,文学造诣不输成名文学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的第一阶段就是要广泛猎取“博学”,学理的要懂点文,学文的要懂点理。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古语用被他用到了极致。在和《机关干部谈学习》一文中他就指出我们身边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洹上结盟”,“窃符救赵”,“韩陵片石”,“破釜沉舟”等历史典故和名剧都发生在安阳地区,身为安阳人应该了解和熟悉。在游览名胜古迹,体验乡土文化,品味风俗人情的时候,或走马观花,或留心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历史典故,而后者正是对知识的点滴积累。临到登台才觉话俗理不明,临到撰文才觉词穷句不顺,没有平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日积月累,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物质生活对当代年青人的刺激即是现实的又是深刻的,对物质的追求有无限的动力,抑制弱化了对文化知识的向往和追求,金钱气息浓重,文化气息残弱。民众素质低下,世风败坏。市进小民,文人政客,专家教授,穷人富豪,除了科技素质,人文素养均严重退化。公共网络媒体上,绘声绘色的渲染炫富,把狡诈当机智,丢诚信,弃廉耻,不受道德约束,行事不择手段的新闻报道对年轻人的人生信念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坡书签》恰似给干裂的大地,送来了一场小雨,虽不致育树成林,却能滋润土壤,以读书笔记来沁人心脾,贻养精神。人生下来一无所有,思想是混沌的,精神是未开化的,读书为人开了一扇窗,来认识世界,认识未来,装备精神。书读的越多、知识越丰富,视野就越宽阔,内心就越强大。西坡老人用他的《西坡书签》一书来向读者展示其认识世界的过程,武装了精神,坚定了信念。他是一个战士,他拿着书战斗了一生。

姨夫常有“怪论”,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世事蹉跎多歧路,上下求索不移志。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他都。他很早就说起过要把自己的文章编撰成书,小心翼翼的保存着每一幅照片,每篇笔记,书信来往。不忘初心,始于足下,第六本《西坡书签》成功完成,是他学习的记录和结晶。从书到人,都很有启发意义。我从孩童开始有记忆起,直至人到中年,才深刻的理解了这位老人的人生信念—“为真理而战斗,得失不计,无悔一生”。姨夫嘱我为其书作序言,我多年从事理科研究,不善言辞表达,我以我四十多年来跟他生活上的接触和理解写下以上感触,为书作序。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郭聪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