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提振文化自信 凝聚发展动力
提振文化自信 凝聚发展动力
编者按:冰墩墩成为新晋“顶流”、冬奥会中国潮元素走红、元宵节文创产品大卖……文化元素成为“爆赞”的“流量密码”,背后彰显的是文化自信。新时代,如何在保护和传承中利用好文化资源?如何增强文化魅力,挖掘城市高质量发展潜能?文化传承人如何实现创新传播?
冰墩墩走红背后
彰显文化自信
□高倩
最近,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受到大众喜爱,持续冲上各大平台热搜,很多人都盼着能拥有一个冰墩墩。市场上与冰墩墩相关的产品也随之热销,更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秀出手绘版、彩泥版等不同材质的冰墩墩。一时间,这只憨萌可爱的“熊猫”成为文创产品中的“出圈”典范。
一个吉祥物能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国际体育盛典的热度加持,更离不开其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冰墩墩的爆红可以看作国货崛起的又一生动写照。近年,一如冰墩墩,片仔癀珍珠膏、方回春堂芝麻丸、传统汉服等越来越受国民喜欢,这些由“中国智造”引领的“中国潮流”悄然崛起。国潮商品热销背后不仅是其设计精巧、品质优良,更是国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及当代青年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的变化息息相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一个城市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就能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前段时间,以林州人民俢渠引水故事为原型的电视剧《红旗渠》热播,微博话题热度破百万,引发了全社会对红旗渠精神的大讨论。红旗渠精神作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好本土优秀文化,推动优秀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其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今年春节前夕,数字藏品亚长牛尊发售,上线不久就被一抢而空;甲骨文“降福无疆”与亚长牛尊图案的拜年图片成为很多市民发朋友圈拜年的首选。去年,甲骨文冰激凌与文创月饼推出后,迅速在线上、线下火了,备受市民欢迎。事实证明,安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开发更多融合本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打造更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IP。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相信有了这样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能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助力城市振兴
□高咪
安阳殷墟景区推出考古研学、商王巡游、殷商歌舞等实景互动节目,安阳古城开展民俗非遗、古建画卷、数字展馆、魁星祈福活动……近期,豫晋冀鲁毗邻城市四省八市媒体采风活动启动,吹响了古都春游的号角,通过让文物“活”起来带动旅游“火”起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让文化资源禀赋变成财富,首先要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在保护基础上深挖文化内涵,打造超强文化IP,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不久前,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启动,安阳陶家营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从殷墟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到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再到最新发现的陶家营遗址,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的范围不断扩大,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面对“大邑商”这张底蕴丰厚的文化名片,我们要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核,通过殷商主题文化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将独特旅游资源、品牌效应融入其中,展现独一无二的古都魅力。
让文化资源禀赋变成财富,还要注重交通、人居、营商等环境的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为文化资源转为发展优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更好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今年我省推出16条主题文化线路,其中我市殷墟遗址博物馆、曹操高陵、岳飞庙等景区入选。16条文化线路,每一条都有不同的主题。这种形式不仅展示了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参差多态,让游客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而且有助于推动城市之间文化旅游特色互补、区域联动。在城市旅游新跨越中,我们要充分抓住区域融合发展的机遇,完善城市软硬件设施,不断加强文化资源的内容培育,创新营销手段,在文旅融合中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以文化铸魂,助城市振兴。实践证明,只有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城市的精神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甲骨文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相信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我们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真正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一定能展现古都魅力,增强城市吸引力。
在传承创新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邓娴
元宵节前后,在仓巷街卖灯笼的部分商家,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绘制多种图案,手艺人现场制作的灯笼受到消费者青睐。不仅如此,庙会上、景区内,面人、糖画、剪纸、年画等手工艺品,都深受大众喜爱。
像手工艺品备受青睐一样,今年春节期间,《只此青绿》《国色天香》等国潮节目也成功“出圈”。这些产品、节目都凝聚着独特的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表达,最根本的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些特定的技艺以恰当的方式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出圈”走红也就水到渠成。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因为文化的主体是人,内容展现靠人,传承发展也要靠人。
绝活代代相传要靠手艺人。滑县木版年画、汤阴跑帷子、苏奇灯笼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着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心血的传统技艺,这些技艺能保留传统的本真味道,是因为代代手艺人的口手相授。有很多老手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执着于研究、传承一门技艺。随着生活方式转变,很多老技艺面临失传,我们要鼓励对传统技艺有兴趣的人去学习、钻研这些传统技艺,将其代代传承下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靠有为者。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再绝的技艺、再悠扬的唱腔、再动人的舞姿,如果不融入生活,是很难得到弘扬的。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激发更多人的文化自信,就要靠相关部门的推动,靠担当者的主动作为。去年,我市开展了“安阳非遗庆百年”活动,非遗项目通过多种形式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不仅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也带动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非遗项目送到工厂、社区、校园等,广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还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近年,很多手艺人将传统技艺搬上了网络,拍视频、传技艺,从以前走街串巷的“卖货郎”变成了流量“网红”。还有很多创新者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必能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社会发展动力和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