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垃圾不落地 城市更美丽
垃圾不落地 城市更美丽
编者按:近日,我市召开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议,吹响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号角。垃圾分类不仅关乎民生,体现城市文明发展程度,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垃圾处理不仅是做好分类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发力。本期时评我们聊一聊垃圾分类这件事。
让垃圾分类为城市文明添彩
□高咪
近日,我市召开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议,吹响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号角。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生产量也在迅速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全国600多座城市,超2/3的城市陷入垃圾环带的包围中。然而,面对逐年增长的垃圾,人们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却还以填埋和焚烧为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离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设美丽安阳,绝不仅仅限于植绿护绿,做好垃圾分类,同样十分重要。垃圾分类,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让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笔者在老城里看到,曾经小巷里的陈年垃圾不见了,河道里的塑料袋消失了,周边居民在干净整洁的街道唱唱歌、跳跳舞,心情也十分舒畅。今年是我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第四年,也是评价验收的关键一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精准发力攻坚,加快补齐短板,全面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当然,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物理分拣,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采取创新方式进行积极引导。例如浙江省衢州市的“智能垃圾房”上线,感应洗手、自动称重、垃圾满溢警告等让垃圾收集更便利。上海市运行城市“一网统管”平台,在生活垃圾投放点安装摄像头,对垃圾分类中随意丢弃垃圾、投放不规范等现象进行远程监控。在实行垃圾分类初期,相关工作人员要多动脑筋,多一分耐心,多一些引导,多措并举引导人们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优化生活方式,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
垃圾分类是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的新坐标,也是检验市民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的试金石,广大市民要人人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其中,让垃圾分类习惯融入点滴生活中。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用实际行动为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邓娴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以为,只有建章立制,着眼习惯养成,发挥村民主动性,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破解农村垃圾分类怎样分、谁来分、可持续等难题。
据本报报道,汤阴县伏道镇在集镇以及后攸昙村、伏道二街村、伏道三街村等地设立了5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进行推广,激励群众从源头上重视垃圾分类。村民攒几公斤废纸或是废塑料经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就能兑换洗衣粉、牙膏等生活用品,充分调动了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建设美丽乡村,良好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建设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从过去的脏乱差变得干净整洁。每个村庄都有了专职保洁员,而且垃圾也能做到集中收集、清运。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垃圾分类难,难在长期坚持,贵在养成习惯。群众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只有引导群众广泛参与、长期坚持、形成习惯,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笔者以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从根本上治理,还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自觉维护身边环境,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
在我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中,农村也不能缺席,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提升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如果说以前村民主动对生活垃圾分类是为了生活而勤俭节约,那么现在提升他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就要着重提高对人居环境的认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也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我们可以借助“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成效,让村民看到美丽农村的新面貌,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参与身边环境的治理、改善。同时,在各村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点,要加大宣传引导,尤其是对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和废纸箱等可回收垃圾,做到应收尽收,从源头做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顺利推进,从源头减量,做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绘就天蓝、地绿、环境美的乡村新画卷。
垃圾处理要避免“先分后混”
□高倩
提起绿色环保,垃圾分类无疑是一大亮点。随着近年宣传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但对垃圾的管理可不仅分类这么简单,而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处理体系,这考验着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垃圾处理包括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分类是后期处理的基础与前提。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不仅需要分类垃圾桶、分拣站等硬件设施,更需要在制度层面加以保障,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如统一分类标识、收运模式等,严格做好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与全过程的分类处理。近日,我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议提出,要狠抓基础建设,夯实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支撑起整个处理流程,避免出现“先分后混”问题。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仅靠一时热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发力,将这一“麻烦事”变成“分内事”。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于2018年,当时设立了很多试点,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接下来,相关部门应着重对没有覆盖到的居民区和农村地区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大家转变观念。例如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以现金和积分兑换的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还有的地方通过小手拉大手,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这些举措从提高积极性、扩大参与面出发,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此外,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需从源头减量抓起。2018年,我国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的规范就提出实现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等目标,明确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先思路在于“无废”。生活中,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从源头控制垃圾产生数量。3月1日正式实施的《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餐饮企业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这是垃圾源头减量的重要举措,而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助于保障社会面的落实到位。当然,也可以通过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反向加压,实现源头减量。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新时代,我们更讲究绿色、节能、环保。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垃圾处理方式,更应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上,管理者不仅需要全盘考虑、与时俱进,也需要创新思维、提升管理水平,垃圾处理不能“一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