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货:一场商家和消费者间的心理博弈
囤货:一场商家和消费者间的心理博弈
“去年‘双11’买的面包机还没用过。”“前年‘双11’买的纸巾还没用完。”“冲动消费后,就剩一堆鸡肋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来临,掀起了新一轮的“囤货热”。这场热潮的背后,其实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场心理博弈。
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商家们在购物网页的布置上可谓是大费周章。打开购物软件,随即就会有大量的弹窗广告相继涌入消费者眼前,不管消费者有无这方面商品的需求,都在被动地接收着这一系列降价信息;具体的商品信息界面更是暗藏玄机,每项降价的商品价格后所显示的优惠价倒计时、时不时出现的他人的消费结算弹幕……种种价格激励的“小花招”以“限时大额优惠”为噱头蒙蔽了消费者的双眼、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削弱了其购买商品时的理性思考能力,在其潜意识里形成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的紧迫感,用这种无形的压力推动着人们进行脱离实际的盲目消费。
除此之外,从众心理也是消费者盲目囤货的重要推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于购物节怀有极大的热情,正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双十一”购物囤货的行为所持的是一种既不热衷也不反对的中立态度。然而,每逢“双十一”到来之际,打开各种社交网站或者APP,总会有各种各样“抄底优惠”“大放价”的广告信息扑面而来,使人置身于眼花缭乱的降价诱惑之中;各路媒体平台博主们为了赚钱,借购物节热潮接下许许多多的电商广告,向网友们大力推荐着五花八门的所谓“特价商品”;身边的朋友们也会时不时讨论着自己的“双十一”囤货计划。当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双十一”节日气息时,人难免会被这种狂热的购物情绪所感染,产生不能落后于消费浪潮的从众心理,转而投入囤货行列。
商家运用各种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增加营业收入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面对数不胜数的诱惑时,还需要有定力,不能够凭借一时兴起就冲动消费,买回一大堆自以为“有用”的商品,这样无论对钱还是对商品都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在网络购物节来临之际,希望广大消费者们能够提高自身的警惕性、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理性选择和消费,切勿“囤货一时爽,剁手泪两行”!(作者 孟宫子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