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安阳历史上的水灾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06-02 09:56   来源:安阳网

   安阳历史上水灾比较频繁,从周威烈王九年(公元前417年)到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有文字可考的大水灾就发生过近50次。其中清代达10余次,为各朝代之冠。为借古鉴今,防患于未然,现根据《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和新编《安阳县志》第十章所载史料谈点浅见。

  安阳历史上的水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形成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大雨,如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彰德六月郡城大雨不止,西南山岗一带,洪水骤发,不辨村舍";"道光七年(1827)年6月17日,大雨如注"。有时风雨交加,则危害更大。1982年7月27日下午5时至6时,安阳县韩家寨等19个村庄出现从西南向东北移动的龙卷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大树被连根拔起,损坏房产200多间。韩家寨村一个17岁的姑娘在村北田间劳动,被风刮到一公里外东天助村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第二种是河流决口(主要是漳、洹、汤等河)。如明代正德庚辰(1520),漳河从安阳县显王村决口南流,折而东流至崔家桥,过永和、吕村,注入卫河,"当水盛时广20公里,凡安阳上田悉注污潦,其患甚巨";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漳水复决,淹及临漳、安阳、内黄三县境",七月洹河水涨,从安阳县"丰安村东北出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漳河决口六十余次",被淹面积长1.5公里,宽5公里,水深一丈多;1952年8月,"汤河漫溢";1963年"洹、汤等河决口"。

  安阳历史上的水灾造成的损失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损坏房屋。如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五月山水出,漂坏庐舍五百余家";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连降大雨,洹河暴涨,安阳"城北、西关均被淹,房屋倒塌无数";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连降暴雨,仅安阳县农村就"倒塌房屋二万余间",水冶镇磷肥厂19户居民的房屋在20分钟内就被洪水全部冲走。第二是人员伤亡。如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夏,"彰德府水涨,漂居民……";1982年夏天的水灾,仅安阳县就伤150人,死亡21人。第三是淹没田地庄稼,造成饥荒。如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夏天,"漳水累遭决溢,田不可耕";元代延右六年(1319年)夏天:"漳河水溢,坏民田2700余顷";1952年汤河水涨,淹地3万余亩;1953年山洪暴发,淹地19万余亩;1963年洹、汤等河决口,淹地达88万余亩。解放后的几次水灾虽很严重,但由于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救济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没有造成饥荒。

责任编辑:牛勇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