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安阳老城》系列之城隍:一座城市的守护神(下)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11-18 16:18   来源:安阳电视台 《档案》栏目


  中国历史上曾一度掀起修建城隍庙的高潮,城隍庙中的城隍爷曾按等级划分官位,是谁将它这样划分?安阳的城隍又身居几品?这样的划分是不是“别有用心”?

  在元末明初,有这么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出身贫寒,确靠双手打下了江山,这个人是谁啊?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他就是朱元璋。要说起建城隍啊,他可是大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明朝初年,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便下诏加封天下城隍,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

  明朝初年,朱元璋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根据明朝行政区域划分及官制级别,将各地的城隍庙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他又把天下所有的城隍都敕封相应的官位爵级;如将京师城隍封为帝,其他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秩二品,封各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官秩三品;就是最低一级的各县城隍也被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官秩四品,从此城隍庙有了都城隍、府城隍和县城隍之别。明朝朱元璋给城隍封了级别,京城是一级,彰德府城隍品级还挺高,有府城隍有县城隍,威灵公是二品,县城隍是四品。

  这个白手起家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对城隍如此的重视,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土地庙的感情。朱元璋父母可都是目不识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下他后起名为朱重八,您看这名字,一听就知道不是文化人起的,对农民出身的他来说,他再了解民间疾苦不过了,元朝时期贪官污吏泛滥,纵使民不聊生,所以朱元璋非常痛恨这些剥削百姓的恶官。之后朱元璋到了反元的军队后,才给自己改名为朱元璋的,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他把自己比成诛灭元朝的利器,元朝那些苛刻的课税制度,让朱元璋深感痛恨,所以当他得天下后,首先就是整顿吏治。

  朱元璋之所以“收编”城隍的真实意图,在他的儿子朱棣的一道诏书里暴露的十分明显,这道诏书可在当时北京都城隍庙的石碑上,碑文的意思是,他之所以设立都城隍庙,是因为原来统治阶级虽然设立了各级统治机构,但还是苦于只能监视人民的公开活动,至于人们在背地里干些什么,头脑里想些什么,还是无法得知,因为他们同样相信神,相信神无所不在,于是,朱元璋就想借助“城隍老爷”,对民众的精神加以统治。他告诉人们说,如果你在暗地里做了坏事,即使逃脱了官府的耳目,也逃不了“城隍老爷”的审判。

  还有一个原因,这是最主要的,什么呢?朱元璋从小就看到了官衙的“黑暗”面,他深知,对于老百姓来说,想要安居乐业,那就得除掉那些不给老百姓办事的贪官污吏们。朱元璋在开创明朝以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用十分暴力的手段来惩治贪官污吏。“剥皮揎草”就是他的一项重要发明。据《草木子》记载,朱元璋对各地官员管理严格,如果有官员贪污暴虐,准许百姓进京诉说冤屈。官员贪污的数额在六十两白银以上的,就要处以死刑,杀头后还要砍首示众,并且剥下他的皮,皮里填上草,把这“人皮草袋”置于衙门里官座旁边,让后任官员触目惊心,起警戒作用。

  如今,在安阳老城的城隍庙里,有一个能分善恶的泮池,关于泮池,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泮池的桥下方有一个兽头,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不成龙”中的一子,名叫叭呷,因为它生性好水,所以常常立于桥住之上。在民间传说:人们从桥上走过,叭呷就可辨别善恶,善人经过水就是清的,恶人走过那就是污浊的水。据附近老人们的传说,自从修了泮池,安阳学子考中科举的明显增多。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平时香火萦绕的城隍庙,泮池同时还起到了消防的作用。

  公元1369年,一时间全国从上到下大建城隍庙,位于安阳老城内的城隍庙开始了重建,由于当时朱元璋根据区划将不同城市的城隍庙划分了等级,于是安阳的城隍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卫灵公庙。直到如今,在经常前往城隍庙供奉的市民中仍然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是什么啊?城隍出巡。相传啊,城隍出巡的日子每年有三次,分别是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这每逢城隍出巡时,老安阳城内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城隍爷出巡,有大锣开道,一路上锣鼓齐鸣,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庙中出来后穿过神路街,围着护城河,出巡队伍从北大门来到西大门,顺西大街返回城隍庙。在返回的路上,临街的老百姓都会点燃灯火,手持各色灯笼或高举火把,迎接城隍。看这架势,这卫灵公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当时的皇帝啊,那这位被封为卫灵公的城隍爷到底是谁呢?

  安阳的这个城隍庙,没有明确说,王迎喜老人个人认为:因为在安阳历史上经常发生战乱,特别是北周末年,杨坚派韦孝宽赴邺城,战败了尉迟迥,这个尉迟迥是作为当时邺城的总管,老百姓在他死后非常同情他,特别是历史上有些记载,后来,邺城这一带地方经常有鬼魅出现,认为尉迟迥抵抗韦孝宽,他死的比较英勇而且坚持了一种正义,人们就把尉迟迥供奉为神安阳历史上有这么个记载。之后,安阳这一带非常平静,老百姓也生活的非常安宁,据此推测,认为安阳最早敬奉的城隍神很可能就是尉迟迥。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这尉迟迥在史书上对于他的概况多以叛将的身份出现,那么为什么一名被描述为叛将的人物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呢?

  发生在邺城的这场战争是一场关于杨坚与尉迟迥的恩怨,杨坚就是后来的隋朝开国皇帝,他的皇位被认为是从当时的北周王朝手里夺取过来的,杨坚是当时北周小皇帝静帝的姥爷,作为宰相把持着朝政大权,有点像之前的曹操那样,胁天子已令诸侯,而尉迟迥则是北周的驻守重镇的柱国大将军,掌握着相州的军政大权,眼看着杨坚的势力逐步加强,尉迟迥自然是看不过去,两者的矛盾终于在公元580年爆发了,杨坚打着北周皇帝的旗号对尉迟迥所谓的谋反进行讨伐,再加上“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演义,尉迟迥自然就成了谋反的叛将了。

  不过我们要是把历史还原回去,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社会对于忠君的思想是很推崇的,当时的年代毕竟是人家北周的天下,相州也是受北周皇帝的管辖,而杨坚也并毕竟是取得人家的江山,总有点曹丕以魏代汉的意思,而且你还一把火把老百姓世世代代居住的家给烧了,另外加上尉迟迥在相州苦心经营了多年,据说名声和官望也不错,虽然战败了,老百姓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所以王教授的这种推测,也自然有他的道理。

  不过这样的推测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说法,而对于安阳城隍究竟是谁,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一致认可的答案,是呀,在安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过大量的被老百姓爱戴的清官廉吏或英雄人物,他们的品质和守土有责已经留到了这片热土之上,至于城隍究竟是哪一位其实就并不那么重要了,你只要把他想做一位自己心中的英雄就足够了,用我们的虔诚来尊崇他,爱戴他,供奉他。

  因此,在安阳老百姓的心中,这位“威灵公”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寄托了他们对英雄的敬仰,更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隍庙开辟为中山市场。

1949年,中山市场更名为新华市场。

1982年 市政府出资重建城隍庙

1989年,市政府在城隍庙内成立民间艺术博物馆

  安阳的城隍庙已经伴随着老城走过了一代又一代,如今随着安阳城市的大踏步发展,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而城隍庙依然保存着它的古朴守护者这座城市。每月的初一十五,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城隍庙门口熙熙嚷嚷的香客陆续而来,在他们看来,来到城隍庙供奉卫灵公,祈福的不仅仅是平安,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里,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

(内容来源:安阳电视台 《档案》栏目 )


责任编辑:王建民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