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敏:草原上的白衣天使
援疆干部马启敏(左三)在病房检查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寇俊峰/摄
“我不满负荷工作,就会想家。”这是53岁的马启敏对同事称她为“工作狂”“拼命三郎”的自我注解。
其实,她心里割舍不下的除了寿登耄耋且多病的父母,还有巴里坤草原上的各族群众。要不然,她两次援疆,怎会如此毅然决然。
5月12日,护士节这天,记者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见到河南援疆干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启敏时,她正在为前一天下午做完子宫全切术的一名哈萨克族妇女复查。
沉稳、干练、热情、贤淑。这是马启敏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两次援疆,她被称为“妇产科的120”
2015年5月至11月,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二科主任马启敏,作为河南省第七批援疆医疗队队员来到巴里坤县。虽然短短半年时间,但她精湛的医术,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认可。
当年52岁的哈萨克族农村妇女加力塔依拜斯行就是最大的受益者,直到现在她还时常说,是河南的马大夫救了她的命!
2015年10月的一天,加力塔依拜斯行入院时已陷入昏迷。“当时其宫颈肌瘤有婴儿头那么大,已多天不能正常排便,连续4天出现尿潴留,生命垂危。”马启敏说。因肿瘤大,她和同事反复查询患者病历,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手术预案。但手术中仍是险情不断,从当天11时30分持续到15时,手术非常成功。7天后,患者基本痊愈,出院结算时仅自费400元。长年靠低保生活的哈萨克族夫妇,对马启敏是满满的感激。
马启敏被称为“妇产科的120”。第一次援疆的半年时间里,她和同事先后完成恶性肿瘤手术1例,子宫全切术18例,妇科手术46例,高危妊娠孕妇剖宫产50多例,其中开展新技术保留子宫动静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术,填补了新疆的空白。在今年2月底开始的第二次援疆至今,短短2个多月,她又完成腹腔镜手术6例,开腹和高危手术45例,其中抢救高危危重病人8例。
她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着:3月13日,手术1例妊娠合并窦性心动过缓高危孕妇;3月16日,抢救2例前置胎盘大出血的孕妇;3月31日,抢救一名血色素只有5克的重度贫血临产孕妇……
提起今年“五一”期间,马启敏抢救生死线上危重病人的事,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沈春萍说:“那是个奇迹!”
4月30日10时,一名哈萨克族妇女急诊入院,属瘢痕子宫二胎妊娠临产,持续性枕横位,羊水重度胎便,母子随时有生命危险。马启敏当即组织实施剖宫产手术,实施麻醉后,患者血压急速下降,马启敏马上指挥注药纠正血压,实施剖宫分娩手术。胎儿剖娩出后,沈春萍连忙组织抢救新生儿。突然,产妇一阵呛咳引起马启敏的不祥预感,不好,有可能羊水栓塞!这是孕产妇的头号杀手。“此时,产妇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至40/25mmHg,这些症状进一步证实了我最初的判断。”马启敏再次与死神展开搏斗,为患者给氧改善低氧血症、滴注抗休克药物……经过20多分钟的抢救,患者体征恢复正常。这时,沈春萍那边也传来好消息,新生儿一切正常。短短几十分钟内,这对母子在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来回。
援疆的日子里,马启敏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周末、节假日,只要遇到疑难高危病人或急诊手术,总是随叫随到。
一个承诺,建微信平台服务农牧民
在今年2月赴疆途中,马启敏一直与巴里坤县的同事就妇产科刚收治的一位子宫脱垂病人的手术问题用微信进行交流,提前做好了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在她到达巴里坤的第三天,就成功地为患者实施阴式子宫切除手术。
此次回巴里坤县后,马启敏建立了“马大夫在线”微信平台。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与群内同行沟通,实现多方会诊;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偏远乡镇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
大红柳峡乡牧民萨妮娅是“马大夫在线”开通后受益的第一位患者。她从180公里外的住地赶到县医院就诊,却忘了带乡卫生院的化验单,马启敏让她通知家人用微信传来化验单,迅速为她完成了诊疗。
目前,“马大夫在线”微信平台已有150多人。记者看到,有预约看病的,有传来病历和体检单的,有寻医问药的。管理这么大的一个群,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但马启敏觉得是一种认可。
这种认可源自于一个承诺。
5月12日,家住巴里坤县城兴盛苑小区的曼妮扎带着不足2个月大的孩子来看马启敏。“叫干妈,问干妈好。”曼妮扎逗着孩子,眼神中充满对马启敏的感激。
故事还得从今年3月22日讲起。当天6时许,天空飘着鹅毛大雪,34岁的哈萨克族孕妇曼妮扎妊娠合并多发肌瘤,提前临产。情急之中,她在家连忙通过“马大夫在线”向马启敏求救。
“当时,我一看微信后,大概了解了一下病情,就让病人立即到医院来,并安慰她‘不用担心,有我呢,一切都会好的’。”因宿舍到医院步行需要15分钟,该路段正在修,很少有车经过此处,更何况凌晨雪天路滑。为节约时间,马启敏顶风冒雪边走边安排术前准备。到医院后,她为曼妮扎实施了剖宫产加多发肌瘤剜除手术。由于手术及时,曼妮扎母子平安。
“取出来了7个瘤子,马院长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曼妮扎说。
这次“微信求救”后,更加坚定了马启敏办好“马大夫在线”微信平台的信心,她要让患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她的呵护。
三桩心愿,留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马启敏在第一次援疆结束时,有3桩心愿未了:全县妇女“两癌”筛查工程刚刚起步;自己主持的妇科微创项目才开始采购设备;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计划才刚刚实施……
刚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时,马启敏发现这里软硬条件建设都不够完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她迅速组建了妇科门诊、妇科病房,把原单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技术“移植”到了这里。
“马院长把她20多年的临床专业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每天2个小时,用腹腔镜模拟箱,手把手地教我们。”沈春萍说。
3月15日,在马启敏的主持下,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援疆专家首次联席会议召开,7名来自安阳的援疆专家每人至少要培训2至3位当地医务人员,尽快让内地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这里生根发芽。
今年的3月22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马启敏和县人民医院来说,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天上午,马启敏主持了该院首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为身患卵巢囊肿8年之久的朱某实施腹腔镜下双侧附件切除。这例手术,标志着该院妇科手术进入到微创领域。
而这个项目,早在马启敏2015年第一次援疆期间就已经开始申请立项。今年2月,她一到巴里坤县就立即开始人员选拔、配件购置、技术培训和手术演练。成立了由4名执业医师和4名护士组成的腹腔镜微创小组。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了却了马启敏两年前的几桩心愿,同时也开启了该院的一个新时代。今后,巴里坤县妇女做妇科微创手术再也不用翻越天山。
在马启敏的援疆计划里这样写到:组织专家围绕专业,以查房、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传帮带,开展专业培训,签订师徒合同,做好阶梯型人才队伍的培养……
这就是马启敏,她用心行走在这片草原上,每走一步都留下扎实的脚印。
草原含情,天山作证。马启敏用她的方式诠释着援疆干部的边疆情怀。
正如临行前,80岁的老父老母目送她离去时的泪眼婆娑,泪珠儿早已在眼眶里打转的马启敏不敢回首,她只是默默地说:“爹娘呀,我爱你们,但巴里坤草原的农牧民更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