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我市系统治理安阳河工程聚焦:水患变水利 保护“母亲河”

作者:王庆华    发布时间:2018-08-02 09:43   来源:安阳日报

原标题:我市系统治理安阳河工程聚焦①  水患变水利 保护“母亲河”   

 于曹闸将安阳河市区段水位提高了6米,形成1610亩的连续水面景观 (记者 王庆华 摄)

  盛夏的安阳河畔,燕子掠水疾飞,细雨草甸青翠。

  沿安阳河逆流而上,至安阳县崇义段,数辆大型铲车正在河道里来往穿梭,疏浚河道。这里正是2016年“7·19”特大暴雨灾害安阳河决口处。在去年整治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对这段长3.3公里的险工险段进行综合治理。该项目完工后,可明显提高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优化河流生态环境。

  这是我市为期三年的安阳河系统治理工程的一个镜头。

  加固堤防,预防水患。“母亲河”畔鏖战正酣。

  安阳河,又名洹河,是海河水系卫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林州市林虑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安阳县和市区,在内黄县石盘屯乡赵庄南注入卫河。距今三千多年灿烂的殷商文明,离不开这条“母亲河”的哺育。

  多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市仅对这一天然河道进行过阶段性治理,尚未系统整治,干流全长164公里的安阳河,部分河道过流能力不足十年一遇,加之堤防不连续,河道九曲十八弯,漫水桥等阻水建筑物较多,严重威胁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患,民生之大事。据统计,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安阳河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3次,安阳县崔家桥滞洪区多次进水,其中,1982年市区进水,致京广铁路停运17个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1996年特大洪水中,已治理的安阳河市区段基本确保了安全,但市区下游却造成严重水灾,40个村庄、3.9万亩农田被淹,沿河多处出现险情。安阳河水患,成为我市“心腹大患”。

  2016年“7·19”特大暴雨灾害过后,新时代的安阳人审时度势,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提出尽快实施安阳河系统治理的发展战略,誓将水患变水利,变不利为契机,全面保护“母亲河”。

  2017年3月,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志等11名代表提出了“关于治理安阳河下游严重堵塞的议案”,准确指出了影响安阳河行洪泄洪安全的要害问题。议案的提出及时且必要,与市委、市政府的治水战略不谋而合,受到高度重视。

  立足系统治理、综合治理、长效治理,市政府把安阳河治理放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作为接受人大监督的重要方式,明确责任分工,争取把安阳河系统治理项目纳入国家计划的“大盘子”。为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市政府相关领导及水利部门多次进京赴省,主动向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汇报安阳人民的迫切愿望。

  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去年5月,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同意安阳河系统治理项目进入国家方案。这意味着,兴修水利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难题迎刃而解。

  按照国家《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我市规划对小南海水库以下至卫河河口段总长95.8公里的安阳河进行治理,规划治理长度71.19公里,其中24.61公里已治理或即将实施治理。

  沉寂许久的安阳河,迎来全面治理的节点——

  根据国家下达的资金计划,安阳河系统治理计划分期安排年度工程建设内容。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沿河两岸的龙安区、殷都区、安阳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内黄县,将按照河道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分期逐段疏挖河道、修筑堤防、险工护砌、拆除重建阻水建筑物,于“十三五”末完成安阳河系统治理任务。

  至此,安阳河系统治理进入实质性阶段。

责任编辑:李艳丽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