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房子越住越宽敞 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赵 慧    发布时间:2018-10-11 10:13   来源:安阳晚报

  长久以来,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得先成家后立业,一个人有了房子才算有个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房子越住越宽敞,日子越过越红火。本期报道,记者就通过市民杨先生的住房变迁史,来看看我市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住房的变化。
  知识改变命运 居住条件大改善
  “我出生在内黄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连上我在内一共有7个孩子。”家住华强城的杨先生回忆,“小时候兄弟姊妹多,大家都是三三两两挤在一张床上长大的,我还跟爸妈睡过大通铺。”
  那时候家里有3间房,杨先生从有记忆起家里住得就是土坯房,时间长了,晚上闹老鼠,还哗哗往下掉土。
  后来杨先生考上了专科学校,离开了家乡,毕业后留在了市区工作。“那时候,我一个人在市区,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就住在单位。办公室和住房一体,晚上下班了,办公室就是我的家,不过早上得早起,洗漱之后,赶紧把床铺收拾好,把办公室打扫干净。”杨先生说,尽管没有一个稳定住处,但是对于他来说条件已经比家里好了太多,那时候,老家用电还不普遍,生活用水都还得靠水缸存水。到了城里不仅一下子住上了楼房,用水用电也都非常方便。那时候就觉得很高兴。
  后来家庭条件好了,老家的房屋进行了翻盖。杨先生介绍:“我们弟兄几个跟着父亲把挖出来的胶泥浇上水和好,打成砖胚,然后送到窑里烧成砖。这些砖立着垒成外墙,防止雨水通过墙面渗到屋里。屋里内墙还是土坯墙。” 尽管如此,杨先生他们一家还是很满足。
  婚后有了独立住房
  大杂院里生活有滋有味
  1986年,杨先生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夫妻二人的第一套住房是杨先生单位分配的,位于北厂街的一个大杂院内。“大概就在这个位置。你看,这片楼房就是我们原来房子的位置。”杨先生来到北厂街北段,指着路东一片住宅小区回忆起了过往。
  “那是个大杂院,有一个共同的大门。就在这路边,门特别高大,是两扇对开的那种,刷着蓝色油漆。院里住着差不多三四十户人家。我们家就住在东北角,是两个大通间,可不像现在房子还划分了区域。外面一间做客厅兼客卧,里面是卧室。”杨先生说,那时候都是公共旱厕,连顶也没有,就搭了半个棚子遮挡一下隐私。冬天冷,下雨天漏,夏天都是苍蝇,上厕所太痛苦了。厨房都是大家商量着各自划出空地搭建的。“我们家挨着卧室窗户,用砖垒了一间两平方米的小厨房。厨房没有窗户也没有门,就够一个人在里面做饭的。”杨先生笑着回忆,夏天在里面做饭跟蒸桑拿一样;挨着厨房有个水池子,冬天经常上冻,每天起床还得先拿暖水瓶的水把水管浇开。
  虽然那时候住房条件依旧比较差,但是杨先生和爱人很满足。每天一到吃饭的时候,大杂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各家的媳妇们在厨房里大显身手,院子里飘着各种饭香。谁家有稀罕的饭菜了,也愿意与左邻右舍分享。在这里,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女儿。“我记忆中,大杂院满载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虽然是平房,但是院子里有高大的梧桐树,夏日蝉鸣阵阵,偶尔雨打窗棂,别有一番滋味。”杨先生的女儿回忆,每到逢年过节,隔壁的奶奶就会送来她亲自蒸的面食,造型别具一格,有蛇、刺猬、小猪,但是最多的还是小兔子,因为她是属兔的。
  从筒子楼到单元房
  生活越来越惬意
  1992年,杨先生的妻子获得了单位的福利分房,一家人搬离了市区的大杂院,搬到了安钢生活区居住。
  “那时候,我住在安钢一生活区,离安钢中门岗不远。当时,我们住的都是筒子楼,走廊特别长,房间一间间挨着,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杨先生回忆,厨房是五六家共用一间,他中午一回家,首先闻到的是满楼道的饭菜香味,还会经常听到邻居们互相打招呼的声音,“哟,这几天你家改善伙食啊,真香啊!”“赶紧赶紧,一会儿到我屋里来,喝一杯!”“好!放下包就过去!”回忆起这些,杨先生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但住在筒子楼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杨先生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们一家三口人,10来平方米的房子,放一张双人床、一个大衣柜加一个电视柜,基本上就没什么多余空间了,很是拥挤;因为住的人多,楼道缺乏管理,经常堆满了杂物,地面也不平,特别是小孩子一不小心就得绊个跟头;洗澡只能到社会上的公共澡堂去。“上厕所得跑到楼两端的公共厕所。粪便管道经常堵塞,夏天经常臭气熏天。”杨先生说,因为厕所外就是公共洗手池,因此记忆中楼道两端地面经常湿漉漉的,冬天还常常结冰,十分不方便。
  后来,迎来了房改,杨先生的妻子符合购买条件,于是夫妻二人在安钢六生活区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套住房。“那是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两室一厅一厨一卫,还有两个阳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杨先生说,房子刚拿到手,他们夫妻二人就开始了规划,女儿终于有了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做饭不用再烧煤球了,一家人也不用再去公共浴池洗澡,家里还添置了许多新的家具,居住空间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
  如今杨先生和妻子已经退休,又换了新的住房,搬到了华强城居住。“我们也住上了带电梯的高层楼房。房屋面积几乎是以前的两倍,采光、视野也特别好。楼下就是小花园,旁边就有运动场。”杨先生说,再回忆起以前,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杨先生老家父母的房子也早在20年前翻修一新。

责任编辑:李艳丽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