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内黄有个西沈村 乡风文明村容美 美在农家人人夸

作者:赵文静   发布时间:2019-08-08 08:36   来源:安阳日报

原标题:内黄有个西沈村

殷勤俭在介绍粉壳蛋

  三伏盛夏,晴日当头。7月27日上午,记者驱车沿341国道一路向东,再由兰前线向北行驶10余公里,便来到唐代诗人沈佺期的故乡——内黄县张龙乡西沈村。

  平坦整洁的村道、白墙灰瓦的房舍、笔直挺立的路灯,还有健身器材齐全的文化广场,这一切让记者眼前一亮:好漂亮的西沈村啊!

  “这几年,村里变化越来越大。你看,家家户户门前都是干净的水泥路,抬腿走到文化广场就能锻炼身体;村里建了第三小学,能容下300多个孩子上学;头疼脑热了,村里有卫生室;想看书了,村里有农家书屋;办个啥事儿哩,村里有便民服务中心……”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刚浇地回来的村民殷红亮如数家珍,“除了这些,村‘两委’还带领我们种尖椒、葡萄,养蛋鸡、鸭子。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沈村西临卫河,南望黄河故道,全村共有601户2700口人,耕地面积27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尖椒等作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怎样才能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呢?这一直是我们琢磨的课题。经过实践,我们确定了以蛋鸡养殖为主、葡萄和尖椒种植为辅的种养结合发展模式。”该村村委会主任殷铁民告诉记者,“村里现有养殖户41户,主要以蛋鸡养殖为主,还有些养猪和养鸭的散户。目前,村里蛋鸡存栏19.6万只,计划年出栏19.05万只,预计年收入500余万元,经济效益可观。你看,村北这片都是养殖场。”

  聊着聊着,记者走进了村民殷勤俭的蛋鸡养殖场。虽然天气炎热,但鸡舍内除了热闹的“咯咯”声,并没有难闻的气味,这让记者不免有些好奇。

  “我们村的养殖场都是按照国家畜禽场环境标准要求建设的,建养殖场前要先建化粪池、晾晒池,必须达到环保要求才能投入使用。我们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不能舍本逐末啊!”面对记者的疑惑,殷铁民笑着道出了缘由。

  看着干净整洁的鸡舍,憨厚的殷勤俭打开了话匣子:“我从2002年开始养蛋鸡,2012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0只发展到现在存栏1.8万只。这些蛋鸡都是我的宝贝,我每天要投喂3次,还要定期给它们注射疫苗。你瞧,这是粉壳蛋,也叫草鸡蛋,蛋黄大、水分低,比普通鸡蛋的价格要高,主要销往广东、湖北等地。我和村里的其他养殖户一起存够一车就联系客商来拉。”

  “这么大的鸡舍,平时就你一个人管理吗?”记者问。

  “我和媳妇儿一块儿管理,忙不过来时就在村里雇个人。鸡舍里都是现代化养鸡设备,喂料、供水、防疫一体化,平时工作量不大。我还有一座建好的鸡舍没用起来。下一步,我还想着扩大养殖规模哩。”顺着殷勤俭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座空着的鸡舍。“只要肯动脑、肯吃苦,踏实去干,日子就有奔头,奔小康不是梦。”殷勤俭笑着说。

  “走,领你去俺村的葡萄园看看。”走出殷勤俭的蛋鸡养殖场,殷铁民带记者走进了中邦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百亩葡萄园。

  已是正午时分,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接受着阳光的洗礼。

  “三伏天天气炎热,合作社的工人都是早上6点来干活儿,11点就下班回家了。”葡萄园的管理员殷怀理告诉记者。2014年,家住郑州的张锋看中了西沈村,在村里流转土地100余亩,种起了葡萄,主要种植金手指和阳光玫瑰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在咱这儿属于晚熟品种,要到9月才能成熟,成熟后销往北京、深圳等大城市。错峰成熟更能卖上好价钱。”殷怀理说。

  73岁的殷怀理是西沈村村民。中邦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把一部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我家里有8亩地,其中4亩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地每年能拿到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我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依靠合作社,家里剩余的4亩地也种上了葡萄,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我在葡萄园上班,儿子在家种葡萄,比原来种植小麦、玉米收入高。”说起合作社带来的好处,殷怀理满面笑容。

  “中邦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带动了村里十几户农户种植葡萄。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念好种植、养殖致富经,把产业做大做强,让老百姓都富起来。”说起西沈村今后的发展,殷铁民侃侃而谈,“我们正在进行西沈村整体规划,初步确定了‘一心一带五片区’的空间布局。‘一心’是村庄的行政文化活动及居住中心;‘一带’是村西依托卫河流域打造滨河休闲观光带;‘五片区’是村北高效农业种植区、养殖区,村东服务业发展区,村南传统种植业区,村西观光农业示范区,中部村庄建设区。我们不仅要抓经济建设,还要抓村镇建设,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过几年你再来,一定能看到一个更加文明、富强、幸福的新西沈。”

  殷铁民看着规划设计图,话语铿锵有力。记者不禁感到,西沈村当下有为、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小编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