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宋美珍:天山南北洒汗水 大漠边缘育棉种

作者:王都君   发布时间:2019-11-14 09:45   来源:安阳日报

宋美珍查看棉花长势(资料图)  

□记者 王都君

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有一座被誉为“戈壁明珠”的军垦城市——石河子市,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石河子综合试验站就设在这里,下有石河子、胡杨河、库尔勒三个基地。2018年年初,试验站迎来了第四任站长宋美珍博士。

每天早晨,宋美珍都会沿着试验田的观察小路到田间走一走、看一看,不时弯下腰看看棉花的长势,查查有无虫害,拔掉田间的杂草……她对棉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情。

宋美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棉技术标准化创新团队首席助理,河南省优秀专家。1986年,她毕业分配到中棉所工作,从事棉花栽培技术及营养生理研究。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她被派往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习。

参加工作30多年来,宋美珍先后对棉花遗传育种、植棉技术标准化、棉花生理及营养调控等进行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育成“中棉所68”和“中棉所73”早熟棉品种,参与选育品种12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品种保护权8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SCI论文56篇。

随着我国棉花种植结构的调整,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植棉区域。为更好地服务新疆的棉花产业,她主动请缨到新疆为急需技术的棉农服务。为解决当地棉花品质一致性差等生产瓶颈问题,她率领北疆育种工作组培育优质机采棉品种(系)6个,尤其是培育的特早熟、优质、高产机采棉新品种“中棉所979”,打破了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的特早熟与高产、优质与高产的遗传负相关,这个品种是积温偏低的冷凉地区和用于风灾雹灾等灾后复播的最佳选择。2018年,她利用团队多年研究的“‘宽早优’模式+品种+水肥调控+化控” 棉花全程优质健康栽培技术,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144团植棉大户王立春承包的棉田示范种植6.67公顷。收获时,亩产籽棉508公斤,比当地其他棉田每亩增产70公斤至80公斤籽棉,每亩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近300元,实现了绿色、优质、提质增效的重大突破。

棉花打顶是制约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项技术。宋美珍和团队成员根据棉花顶端优势原理组配了10多个化学封顶剂,经过试验和示范,最终建立化学封顶技术规程及产品配方。该配方在新疆建设兵团第七师示范推广后,每亩可节省人工打顶费30元,攻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矮密早”植棉模式的基础上,团队创新研究出一套适合机械化采收的“宽早优”植棉新模式,实现了新疆棉花生产由“单一品种或技术推广”向“‘品种+技术’‘良种+良法’综合技术推广”的重大转变。“宽早优”植棉模式在新疆建设兵团第七师开花结果,每亩较“矮密早”增效200元至300元。

宋美珍任站长以来,试验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吸引了中棉所90%的团队到此开展工作。她是棉农的好朋友,在她的手机微信里添加了几百个棉农,无论是政策咨询还是种植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技术等,棉农都会给她打电话、发图片询问。新疆建设兵团第七师128团6连职工马金湖就是其中一位。今年,他种植了6.67公顷棉花。棉花出苗后,由于气温较低,马金湖眼看着生长发育缓慢的棉苗就要打顶了,可棉株还没长起来,心里十分着急,于是打电话向宋美珍求助。接到电话后,宋美珍马上带领技术人员到棉田调查,给出水肥管理和生长调控促早发的管理办法。在随后的棉花生长关键期,马金湖都会打电话咨询或邀请她进行技术指导。收获后,马金湖的棉田亩产籽棉比其他职工高出50公斤。

宋美珍跟试验站、创新团队的大部分人员一样,长期工作在新疆,远离父母和子女,凸现了农业科技人员一心为民、科学报国的初心。

天山南北、大漠边缘、田间地头,留下了宋美珍的身影,也洒满了她辛勤的汗水。

 

 

  

 

 

责任编辑:郭聪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