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春临“番茄小镇”
安阳县韩陵镇最北端的梨园村,地处漳河故道,过去“种啥啥不成、穷是出了名”。如今,这个村靠着种植大棚西红柿,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万元。村民的日子过得比口感沙甜、色泽鲜艳的西红柿还甜、还红火。今天的梨园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番茄小镇”。请看——
原标题:春临“番茄小镇”
李海超夫妇在大棚内采摘西红柿(记者 郭有明 摄)
“不是自夸,俺种的西红柿果形好、沙瓤清甜,一口就能吃到小时候的味道,一口就能吃到乡愁。”4月14日11时,梨园村育苗大户李海超笑呵呵地领着我们走进他的西红柿温棚。
温棚内,果香扑鼻而来,藤蔓悬挂,雄蜂翔舞,或红或黄或青的西红柿好似灯笼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煞是好看。
选产业:“番茄小镇”美名扬
梨园村紧邻河北省临漳县,过去村民的日子穷得叮当响。
穷则思变。村“两委”从土地上想办法,市农业农村局派驻第一书记给予政策、技术、资金上的支持,最后根据土壤结构、气候条件等因素,选定大棚西红柿为主导产业。
村里320余户农户流转200公顷土地学种西红柿,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2.2万元,2015年顺利脱贫摘帽。
村里涌现出大大小小的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14家,村“两委”组织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年底分红。农忙时,村民到合作社打工,每小时7元,按日结算。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2017年,该村顺势建成梨园蔬菜交易市场,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每年刚一挂果,北京、山西、河北等20多个省市的客商就把车开到地头,“番茄小镇”从此美名远扬。
李海超:创业明星的奋斗史
正是看上大棚西红柿产业的好“钱”景,2017年,33岁的李海超踌躇满志地返乡创业,一下子建起4个高标准日光温棚。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现实马上给李海超当头浇了盆冷水。因为不懂行情、不会技术,他从外地进苗一株运费5分钱,成本高不说,苗还有些“水土不服”,第一年就砸进去40多万元。
经过这番磨难,李海超明白,干事业不能蛮干,基础必须打牢。随后的3个月,他一头扎进山东寿光的西红柿苗场,认认真真地向老师傅取经。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育苗用的培养基和授粉用的工蜂都是‘老外’。培养基是从德国进口的,到授粉期,用的是荷兰工蜂。种出来的西红柿果形大小均匀、好看,甜度比普通西红柿高,营养丰富、绿色无公害。”如今,“身怀绝技”的李海超讲起种植技术头头是道,他的番茄事业干得也是红红火火。按一年育苗两茬算,200万株苗能挣近20万元。
商小峰:“贫困户”雇起了小时工
在梨园村,李海超是个热心肠。他把苗优先供给村里的贫困户,等到大家地里挂了果、挣了钱,他才要苗钱。
“俺种西红柿,两年就脱了贫。今年又提了海超2万株苗,现在长势特别好。”脱贫户商小峰、程书英两口子内心很感激,他们种了3个棚0.47公顷西红柿,每年毛利润就有三四万元。
妻子程书英说:“自打开始种大棚,镇上、村里就没少帮忙,又跑贷款又请专家,总算把这3个棚立起来了。”今年的苗刚栽到地里,县里2万元无息贷款就下来了,他们拿着贷来的钱修大棚、买农资。
看着大棚里西红柿苗茁壮成长,商小峰心想,好收成准没跑了,不如给家里多挣笔钱。复工复产后,商小峰到南方打工去了。程书英照看着3个大棚,有时顾不过来,就从村里雇一个小时工。
商小峰、程书英两口子,一个在外打工,一个在家守业,甩开了膀子拼命干。
带周边:小番茄“长”成大产业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产业带贫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韩陵镇以梨园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西慕村、獐豹村整合土地资源333公顷种植大棚西红柿,年产西红柿4150万公斤,产值超8100万元,带动贫困户29人脱贫致富。
采访中,同行的韩陵镇党委书记冯玉存给我们讲述了今年这个特殊春节的故事:“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也是购苗栽苗的生产旺季。梨园村和周边各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下地统计农户用苗量,并以合作社为单位,集中提苗、分装、运输,把种苗送到农户地头。在移栽定植的关键环节,村里积极组织党员、民兵、农户成立互助组,互助帮工,逐个大棚作业,不到两个星期就把1000多万株苗全部栽到地里,保证了今年西红柿的收成和农户的收益。”
今天的“番茄小镇”是红色的,明天的“番茄小镇”必将是彩色的。
春到梨园村,处处是一派红火的喜人景象。□《安阳日报》记者 李剑波 高扬 李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