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安阳县(示范区)病残贫困户的心声
原标题:“脱贫致富路上,我们也要加油干”
——来自安阳县(示范区)病残贫困户的心声
左腿高位截肢的王志勇正在为顾客理发
“身体残疾咋了?只要勤劳肯干,照样脱贫奔小康!”9月11日,在瓦店乡杨奇村一家头饰加工厂里,坐在轮椅上的厂长杨振华倔强地说。厂里的“老弱病残”员工听了很受鼓舞,充满干劲。
杨振华肢体二级残疾,是杨奇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他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开办了这家头饰加工厂。如今,他不仅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还吸纳本村及周边村的30余名困难人员到厂里打工,成为全县有名的脱贫带贫之星。
“上有党的好政策撑腰杆,下有扶贫干部来帮忙,现在正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好时机。”杨振华说,“脱贫致富路上,我们也要加油干!”
安阳县(示范区)有贫困村3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237户7293人。截至2019年年底,3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累计完成减贫2685户6348人,剩余552户945人计划于今年年底全部脱贫。然而,剩余的贫困户中,因残、因病、因缺乏劳动能力致贫的占九成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贫困残疾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采取特殊的帮扶政策。为此,安阳县(示范区)坚持扶贫先扶志、智志双扶,激发病残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不少贫困户积极响应,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主动尝试增收新方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扶贫干部经常对我说,干不了重活儿就干轻活儿,身体不行就靠脑子,总能找到合适的营生。现在看来,还真是这么回事。”永和镇西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文明说。
杨文明患淋巴瘤,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扶贫干部就建议他放弃打工去经商。2018年,他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筹集资金8万元,在镇上开了一家门店,卖起了化肥、农药和种子。2019年,他又依靠金融扶贫政策贷款4万元,扩大了经营规模,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我平时看看门店、卖卖东西、记记账本,一点儿也累不着,钱还没少赚。今年,我这家店起码能赚2万元。”杨文明说,“以前,不少人认为我身体不好,不能挣钱。现在我不也靠着双手自食其力了吗?”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安阳县(示范区)各级扶贫干部精准帮扶、另辟蹊径,让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居家手工业、庭院经济等遍地开花,使越来越多的病残贫困户实现就地就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增收途经。
吕村镇西吕村聋哑人李宴青无法外出务工,现在在镇政府做保洁员;崔家桥镇中艾亭村残疾人张富民行动不便,他自学配钥匙、修鞋手艺,开了家门店;瓦店乡大朝村村民王志勇左腿高位截肢,他如今成了一名理发师;辛村镇西南庄村村民刘希乐双目失明,他在家里养羊、制作仿真花……
在北郭乡张王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海顺虽肢体残疾、手脚乏力,并患有高血压病,却干劲十足。他不仅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干活儿,茶余饭后,还到集市上摆摊卖水果,一年下来,至少能挣2万元。
一些亲朋好友担心王海顺累坏身体,劝他少干些,毕竟身有残疾。王海顺却哈哈一笑说:“哪有那么娇气。身体难受时,该歇就歇;不难受时,多干点活儿,活动一下筋骨,反而是种锻炼,对身体大有好处。要是天天躺在床上等吃等喝,那身体就真的垮了。”
在医疗保障、健康扶贫之下,贫困户病有所医,养生保健素养不断提高,思想也逐渐发生转变。如今,不少病残贫困户乐于参加劳动、锻炼身体,既增加了收入,又增强了体质。勤劳致富、劳动强身成为他们的新风尚。
如今,安阳县(示范区)病残贫困户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脱贫之星。□《安阳日报》记者 邱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