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作者:张志立 郭凡   发布时间:2020-10-10 09:34   来源:安阳日报

原标题: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一支笔、一个本子、一份报纸,无论在哪里,郑玉丰老人总喜欢把他所关心的内容抄录下来。在退休后的24个春秋里,他笔耕不辍,抄录了28本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及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他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

  今年84岁高龄的郑玉丰老人是汤阴县的一名退休干部。他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个人不学习党中央的新政策,不汲取新知识,不接受各类新事物就无法融入社会,无法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就会被时代淘汰。不仅年轻人需要“充电”,老年人亦需要。

  9月28日,记者在汤阴县瓦岗乡辛庄村见到郑玉丰老人时,他正戴着老花镜,仔细翻阅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作为一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很激动啊。”郑玉丰说。

  1954年,年仅18岁的郑玉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在汤阴县木材公司工作的郑玉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来到信阳市第七航空预备学校学习,并先后在武汉军区空军第六十六仓库和开封场站担任保管员。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应该带头把工作干好。一旦有战事,我们后勤部门就要成为先遣队,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郑玉丰说。

  谈起参军的经历,郑玉丰老人最难忘的就是1960年奉命参加四川平叛的战斗。当时,武汉军区派遣了一个中队3架飞机前往前线运送物资,郑玉丰的任务是保障飞机维修保养时的零件供应。“虽然当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但我知道要想前方打胜仗,后方必须服务好,有困难想办法克服,坚决完成任务。”郑玉丰说。

  郑玉丰老人回忆,当时飞机经常更换的是起落架、仪表等零件,修理厂到机场有20公里的距离,而且交通不便。为保证在24小时内将零件供应上,他每次取零件都是有车骑车,没车就步行。有一次,他从开封随车前往成都运送发动机,由于物资匮乏,路上干粮和水没有带够,加上运输的保密性,他和战友在车上待了三天三夜,硬是挺住饥饿和口渴到达目的地。在四川执行了10个月的任务,郑玉丰在供给上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他获得了“五好战士”“武汉军区空军青年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1961年,郑玉丰在结束了5年的军旅生涯后,回到了地方。本来能继续回到位于汤阴县城的木材公司工作,但他毅然决定回到老家——条件相对不好的汤阴县瓦岗乡辛庄村,从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干起,带领父老乡亲兴修水利,发展林业,搞农业生产。

  “四十五里火龙岗,沙石白干黏土浆。旱生火,涝起涧,种在人,收在天……”这是当年瓦岗乡的真实写照。

  “火龙岗上最缺水,修渠是头等大事。只有通了渠、有了水才能安心发展农业、养殖业。”说起当年修渠的场景,老人感慨道,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既然决心干,就要担得起这份责任。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郑玉丰带领乡亲用5年时间修建了十几公里长的水渠,把卫河水引到了岗上。每年小麦冬灌期间,他都会时常去田间地头查看。如果有泥土堵塞了沟渠,他二话不说卷起棉裤就下去疏通,也因此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但郑玉丰并不后悔,因为如今这些用了几十年的水渠仍旧潺潺地滋润着这片土地。

  “现在的田地可好种多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种粮收粮机械化,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谈起现在的农村,郑玉丰倍感欣慰。

  如今,郑玉丰已经退休20余年,但他并没有闲下来,学习变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部分。用他的话说:“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革命精神更不能退休。”

  房间里堆放整齐的28本笔记本见证了他充实的退休生活。老人说,这是他的宝贝,没事就会翻看。床头上摆放的《毛泽东语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是他“充电”的资源。谈起现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际时事、疫情发展趋势等,老人都能娓娓道来。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人生才会充实、丰富、快乐、有滋味,活得才更有价值。”郑玉丰语重心长地说。□《安阳日报》记者 张志立 郭凡

责任编辑:李艳丽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