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林州美丽乡村串成链的生动实践
原标题:泼墨太行农家“乐”
——河南安阳林州美丽乡村串成链的生动实践
“来,搭把手,把土豆烧鸡块抬到车上!”“红烧茄子出锅没有?”……晌午时分,一辆豫E牌照五菱箱式小货车停在“醉太行写生服务基地”门口,十几个人忙里忙外,张罗着往车上搬运午餐。此时,来自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的280名学生,正在太行山里写生,等待着热气腾腾的午饭来暖心暖胃。
“嘿,这饭菜真香啊!”记者忍不住驻足,上前跟老板桑强攀谈起来。“我们只接待学生团体写生,每名学生一天收60块钱,管吃管住,一年能接待三四千人,年收入有20多万元。”桑强憨憨一笑,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尽藏其中。
然而,从“穷窝窝”到“香饽饽”,位于太行山脚下的河南安阳林州人民足足走了半个世纪之久。半个世纪前,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建起“人工天河”红旗渠,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石板岩村、魏家庄村、止方村……美丽乡村连片成景,串起全域旅游新气象。林州市16个乡镇中,有12个发展乡村旅游,全市从事旅游和旅游相关的农户已过万人。
■山路:竹扁担与“金扁担”
深秋时节,沿着林州市红旗渠大道一路向西,太行山最美公路——林石线出现在记者眼前。平缓的公路如同一条彩带,穿梭于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太行山脉间,犹如置身十里画廊。
全长17公里的林石公路蜿蜒逶迤,直插石板岩镇心脏部位。甫一下车,石板路、石板墙、石板房映入眼帘,果真“镇如其名”。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林州市政协委员、石板岩镇石板岩村党支部书记王伏昌。1984年从部队退役后,王伏昌便回到石板岩村工作,至今已有36个年头,他是石板岩美丽乡村建设的见证者。
王伏昌告诉记者,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腹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共有326个自然村,60%的村庄处于山尖崖边,交通极为不便,抬头是悬崖峭壁,举步是羊肠小道。由于崎岖难走,人们把通往各村的道路称为“阎王鼻子”“手扒崖”“鬼门关”。
“当年,马车不能通行,小推车也用不成,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扁担。”1946年,石板岩镇成立了供销合作社,社员们一根扁担走大山,每天每人挑着八九十斤的货物,蹚露水河上下山,帮群众置办生活用品、求医问药,铸造了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一根扁担挑在肩,山高路险只等闲;我为群众来送货,再苦再累心里甜。
半个世纪的时间,林石公路经历了从羊肠小道到土路、砂石路、水泥路,再到沥青路的过程。路修好了,沿线和周边村庄饭店、农家别墅、宾馆、写生基地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2019年,石板岩镇共接待写生师生6万余人,产值3亿元,写生产业确实是我们镇的一个增收富民的‘大蛋糕’。这项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此,而是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做强这个‘大蛋糕’。”林州市政协委员、石板岩镇镇长李如兵说。
过去,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发源于石板岩。而今,林石公路这条铺展在太行山间的“金扁担”,一头是外面的繁华,一头是山里的乡村,担起了乡村振兴的重任。
■山水:乐山乐水乐逍遥
“你从哪里来?太行山知道。你为谁操劳?木麻黄知道。生是一粒种,扎根老百姓。任凭风沙呼啸,一个信仰不倒……”在“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林州市石板岩镇的村落中,这首名为《谁都忘不了》的歌曲为人们一遍又一遍深情传唱。
而在当地,林州市政协委员、谷文昌的侄女谷翠平也小有名气。这名气,是靠真拼实干累积下来的。
谷翠平是石板岩镇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9年,太行大峡谷旅游产业刚起步时,她在石板岩镇开办了第一家小吃店。“刚开始,家里只有三间破石头房,吃饭只有农家饭,住宿条件也十分简陋,只收1块钱,一年能挣1000块钱外加一桶食用油,都挺知足的。”谷翠平一边收拾桌子一边和记者拉家常。
谷翠平说,后来,政府修通了通往城区的路,来村里写生旅游的人逐渐多了,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不久,谷翠平把小吃店扩建成了集食宿、写生服务为一体的农家院,还以她自己的名字为农家院取名为“小翠太行人家”,以热情的服务、厚道的人品和独具特色的风味吸引了众多游客。
记者留意到,通往“太行人家”的巷子两侧,名人留影贴满了墙面。而小院进口处的留言墙,更是写满了英语、韩语、德语等多国语言,可见来往游客之多、范围之广。
尤其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石板岩镇春潮涌动,乡村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一幅乡村兴旺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以前村民大多是外出打工,现在守着家门口,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开起了商铺卖山货,还有的到村里农业观光园打工,每年也能收入10万元。”王伏昌说,以前村里自行车多,现在村里小汽车越来越多。
望着群山环抱中的村落,王伏昌感慨颇深,“以前守着青山绿水因为穷被人家看不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现在守着青山绿水就是守住金山银山,我们会世世代代把这片青山绿水守护好!”
■山村:农家小院满庭芳
每天下午4点左右,黄华镇魏家庄村的农家大锅旁便摆开了阵场,熬制地道的农家大锅稀饭,正式拉开魏家庄热闹的序幕。
刘小锋便是其中之一,从2013年经营农家乐开始,熬稀饭便是他每天下午的必修课,雷打不动。“2块钱一碗,添碗不收费。就是因为这一锅农家稀饭,我的生意越来越好。”刘小锋笑着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自家两口大锅也是越换越大,就这还不够卖的。“大锅稀饭是修红旗渠时人们的‘主食’,现在配上凉菜,是游客喜欢的美食”。
望着眼前忙碌的场景,林州市政协委员、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生百感交集。在林州市500余位村支书中,刚当了6年村支书的李明生算是一名“新兵”,但他的到任,却解了困扰黄华镇魏家庄村30余年的发展难题。
前些年,魏家庄村集体一穷二白、环境更是脏乱差。村民反映,缺乏好的“带头人”是魏家庄的“顽疾”。2014年,常年在外做建筑工程的李明生“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全国各地都来学习红旗渠精神,周围很多村庄都逐渐富了起来,看着眼馋。”
变化像鼓点,敲打着李明生的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太行山和红旗渠,我们能不能也干点啥?
经过筛选考察,李明生选中“农家乐”,从此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这个项目上。外出取经,回村培训,筹措资金,改造民宿,营造环境……如今,魏家庄红旗渠两边,“农家乐”已达22家,家家游客盈门。每当夜幕降临,红旗渠畔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成为太行山夜晚最热闹的去处。
“红旗渠带火了俺们农家乐,要让俺农民真正‘乐’起来!”李明生发自内心地高兴。
村落皆为景,如在画中行。醉心于乡村美景中,记者不禁感慨,一脉相承的“红旗渠精神”,在100万林州人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