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人才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见闻
原标题:凤雁共舞唱响大风歌
——林州市人才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见闻
王留根(右一)介绍特色种植技术
“兴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建景区安置劳动力就业,谋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这是林州市引进人才、实施人才振兴的效果。从北到南,这样的故事在由红旗渠水滋润的希望田野上如雨后春笋般上演。该市多措并举激活人才引擎,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汇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激昂旋律。
“智汇红旗渠”
引“凤”创伟业
12月10日,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宁祥春带着3名技术员巡视现代化电子级玻纤生产线。宁祥春说:“一条生产线,一个研发中心,就是我的岗位。”
宁祥春是中国电子级玻纤行业著名的教授级专家、领军人物,是林州市引进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近年,他组建科技团队,勇于实施科技创新,先后攻克了D450、BC1500等超细砂微量成分控制和多分拉生产技术,攻克了1080、1027等超薄布制程张力控制和高开纤工艺难题,共研发课题60余个,获专利授权130余项,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国电子级玻纤行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他的科技团队拥有教授级高工26人,博士生18人,硕士研究生36人。
宁祥春和他的科技团队成员是林州市“智汇红旗渠”工程引进的科技精英。该市积极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搭建平台,全域招引人才,更好地服务全市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及其他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智汇红旗渠”人才集聚计划,形成“1+N”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从住房补贴、生活补贴、探亲补贴和提供人才周转房等方面,吸纳有情怀、有技术、有能力的各类人才投身全面振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聚各类人才。
该市设立了“红旗渠英才奖”,对为林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引进人才在全市三级干部会上给予表彰,列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推荐对象。
近年,宁祥春同凤宝集团的于成龙、肖永忠、戴平康等多位专家分别获得“红旗渠英才奖”。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使外来人才能够无所牵挂地扎根林州,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诚迎“雁”归来
乡村涌春潮
“万泉湖是青山中的一方绿水,咱一定要把它守护好、打造好!”12月9日,在林州市南部的万泉湖风景区,林州市淇淅万泉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益智同团队谋划着2021年的景区发展规划。
张益智的家乡在临淇镇蔡家堰村,是一位在山西从事建筑、绿化工作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家乡的企业家,有着浓厚的思乡情结。在林州市实施“回归工程”的推动下,张益智于2012年回乡创业,持续投资建设万泉湖景区,并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累计投资额高达6亿元。
林州市十万大军出太行后,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路子,锻炼和培养出一大批在外务工的企业家、项目经理、工程队长。为了能让这些外出人员返乡,带动家乡发展,近年,林州市大力推进“回归工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完成了从“走出去”到“雁归来”的有益探索。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关键在领路人。林州市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积极打造适应新时代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黄华镇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生曾在外从事建筑业,在党组织的召唤下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一名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拓荒者。在他的带领下,魏家庄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村里的休闲文化广场干净整洁,22户村民注册登记了农家乐,不仅自己鼓了腰包,还带动2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
回乡担任领路人的还有临淇镇社书村党支部书记常海拴、茶店镇翟二井村党支部书记王留根等人,一大批像他们这样的能人从外地回到林州,凭借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参与家乡建设和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活跃在林州乡村振兴一线的还有一批有经验、懂技术的农业人才。在横水镇新庄村,刘志军是一名创业致富的带头人。2017年,他回乡创业,投资1200万元成立了林州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全自动红薯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红薯7000吨,日产优质红薯粉条、粉皮4000公斤。目前,他的企业已成为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的红薯深加工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帮扶和带动贫困户及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林州市“乡土人才库”已收录外出经商、专业技术等各类人才近5000人,建立扶贫基地11家,创办企业83家、农业生态园33座。在政策推动、乡音召唤下,更多的外来人才汇聚林州市、更多的返乡人才脱颖而出。该市还创新引进实用人才,先后从全国各地聘请512名外建经理、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名誉村长”,为各村提供信息、资金、技能保障。□《安阳日报》记者 刘剑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