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 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12月28日下午,安阳市召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内黄县专场,内黄县委副书记、县长王辉介绍了内黄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目前,内黄县全县13119户、39956名贫困群众收入全部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黄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县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晁宏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甘新贤,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宇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建方出席发布会,并就所关注的问题答记者问。
河南日报: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部门是“三保障”部门之一。请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黄县在教育扶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黄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总体目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确保全县脱贫攻坚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一、健全控辍保学机制,确保“不失学”。构建包乡镇、包学校、包学生的“三级分包”责任体系,完善乡镇政府、村两委、教育局、学校“四级劝学”工作网络,依法劝学,以情劝学,确保劝返复学学生劝得返,留得住,学得好,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没有失学辍学情况;对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一人一案”实施教学,五年累计送教1600余人,确保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实现了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二、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有学上”。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全面改薄”“校舍维修改造”“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学前教育”“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等各类资金约11.3亿元,其中县本级投入资金5.6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余所,新增校舍面积30余万平方米,新增6万余个学位。其中投资5593.6万元,实施了城区内县第三实验小学、县第八实验小学、县第三实验中学等改扩建工程和新建繁阳小学,目前均已投入使用;投资4.62亿元用于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力打造和培育了大量农村优质初中和小学,让农村孩子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投资6914万元用于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利用县级资金5.4亿元,新建新区一中。
一系列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进入良性循环,有效推动了全县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三、严格落实资助政策,确保“上得起”。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县在全面落实《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中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各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县政府又出台3项补充政策。一是将学前教育教育资助范围从教育部门审批的幼儿园扩大到全部幼儿园;二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非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三是对当年新升入大学的建档立卡大学新生实施入学资助。五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8.85万人次,资助金额10361.3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学生6.99万人次,资助金额2974.44万元。为家庭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5430人次,贷款合同金额1.76亿元。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的全覆盖,确保了教育保障和资助政策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证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另外,我们依托县职教中心,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技能培训,同时结合内黄县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精心确定培训专业,一共举办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学员587人,起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培训一户带动一村脱贫的良好效果,为我县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今后,我们将坚持“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靶心不变,焦点不散,频道不换,牢牢筑好教育保障底线,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全县贫困家庭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为助力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东方今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目前农村人口主要致贫原因之一,且占比较高,请问县医疗保障局作为落实基本医疗有保障的主要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晁宏伟:内黄县医疗保障局自2019年组建以来,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着力强化政策措施,精准施策。截止目前,我县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已稳定实现,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落实资助政策,推动应保尽保。将农村贫困人口作为资助对象,全面落实资助参保政策,对其参加城乡基本医保给予补贴,全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截止目前,累计资助11.6万人次,投入财政资金1949万元,参保率达到100%,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落实待遇政策,加大贫困人口医保政策倾斜力度。一是实行基本医保对农村贫困人口倾斜政策。将农村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和门诊重特大疾病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85%。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实行简化的审批程序,随时申报,10个工作日内完成鉴定,鉴定通过当月起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在市级规定的43种慢病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增加15个病种,截止目前:共鉴定23463人次。二是实行大病保险对农村贫困人口倾斜政策。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较其他参保居民降低50%,个人负担费用10万元以内按85%报销,10万元以上按95%报销,并取消了大病保险年度报销封顶线。三是实施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将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保障对象,实施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四是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年度救助限额内农村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住院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五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剩余的合规自付费用由县级财政补助90%。截止目前:累计补偿2.52亿元,其中:基本医保1.8亿元,大病保险2259万元,大病补充保险931万元,医疗救助1205万元,政府医疗保障补助2794万元。
三、提升服务能力,推进费用结算更加便捷。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体系。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式结算”。
四、加大宣传力度,巩固扶贫成果。采取多种形式及渠道,广泛宣传医保扶贫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加大宣传和引导,力求将医保扶贫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医保扶贫的创新做法、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下一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医保扶贫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坚决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途径。
映象网:住房安全是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扶贫兜底保障措施,请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黄县在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甘新贤:谢谢您的提问。
脱贫攻战打响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保障住房安全的战略部署,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积极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危房改造工作,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这4类重点对象放在危房改造的优先位置,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创新方法、精准实施,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工作目标。
一、明确目标,加强组织。我县突出脱贫攻坚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危房改造专班,定期召开推进会,建立工作台账,专班研究,专班推进,做到专人专事专管,积极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多措并举,精准发力。2018年按照“拆除一批、改造一批、修缮一批、搬离一批”的方式,创新落实推进危房清零目标,针对C、D级和不同身份、不同情况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清零工作,做到应改尽改。一是加强排查,共排查破房户5136户,投资300余万元聘请第三方鉴定机构对开展等级鉴定,实施“四类重点对象”1509户;二是在确保“四类重点对象”应改尽改的基础上,2018年县政府拨付889.07万元用于补贴一般农户危房改造2146户,扩大了清零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在危房清零的基础上,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住房安全性评定;并对鉴定、评定的房屋和无人居住的房屋悬挂标识牌共16000余块;四是为确保危房改造质量,近年来开展了5次农村危房改造工匠培训,危房改造专班组织人员不间断进度巡查和技术指导,为危房改造工作提供技术支持。2019年在危房改造清零的基础上,开展动态管理,实施周排查月上报,共排查实施7批340户。2020年我们查漏补缺共排查实施3批87户,圆满完成了农村贫困人口危房清零的工作任务,为全县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我们兼顾房屋安全的量变特性,加强排查,采取不定期排查,定期上报的的工作机制,每月25日对新排查出来的需要危房改造的农户进行上报,做到随排查、随上报、随解决,有效地遏制贫困户因住房建设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五年来共投资4680.9万元,实施危房改造3390户(C级1561户、D级1829户),其中建档立卡2450户。通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解决了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为群众提供了安全的住房保障,达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群众的住房安全得到了全面保障,同时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响应政策,立足实际消除危房,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的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今后,要一如既往地按照中央、省市全面巩固脱贫成效的部署,加大工作面,继续做好农村房屋安全性排查、鉴定、整改工作,力争让所有群众都有一个安全、温暖、洁净、舒适的家。
安阳日报: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民政部门发挥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宇英: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也感谢对民政工作的关注。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履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全力打好综合保障“兜底战”,“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那些“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提标扩面,做到应保尽保。首先是提高救助标准。连年持续提升救助标准,20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4400元每人每年,财政补助水平提高到不低于188元每人每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发放5850元每人每年。全县共保障低保对象12546人,特困供养人员2921人。其次是强化分类施保。聚焦未脱贫户,在原有A、B、C三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A+。针对父母双方因重病、重残等导致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未成年人;60周岁以上重残、重病或者实际无人赡养的老年人;实际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重度残疾人,在没有实行特困供养的情况下,享受A+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300元,保障人数390人,切实保障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残疾人、孤老、弱小能够全部如期脱贫。
二、关注特殊群体,做到应养尽养。首先开展了乡镇敬老院供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温暖工程”、“清洁厨房工程”、“爱心工程”、“安心工程”,对消防、技防进行升级改造,全县16家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提升。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服务人员96人,通过带领有意愿对象到敬老院观摩、试吃、试住等形式,提高敬老院特困供养人员入住比率。投资3600余万元,床位217张的内黄县中心敬老院项目准备开工建设。二是推进失能半失能特困、重度精神残疾人员集中托养。对全县农村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进行全面排查,聘请专业鉴定机构进行生活能力鉴定,对失能半失能特困、重度精神残疾人员委托三家医疗机构集中托养,采用医养结合模式,集住养、康复、心里慰藉、物理治疗、日间照料及临终关怀于一体,植入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流程,专业化的爱心护理团队让每一位入住老人都能够畅享晚年生活。目前已入住201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做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工作。按照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950元标准和机构养育孤儿1350标准,为全县48名孤儿和143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较好地保障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
三、落实专项救助,做到应救尽救。一是进一步加强临时救助。简化优化审批程序,年初将小额、急难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到各乡镇,全县已救助698人次,发挥了疫情期间临时救助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作用。二是扎实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行动,提高救助管理服务水平,五年来,累计护送返乡人员648人次,实现“应救助、全救助,应安置、尽安置”。
三是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运用低保数据库、残疾人数据库信息比对等方式,全面排查落实补贴政策,重度护理补贴人数9575人,困难生活补贴人数4599人,及时足额发放两项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下一步我们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工作,为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民政力量。
安阳音乐广播:产业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稳定增收难题的核心举措,请问内黄县作为一个蔬菜生产大县,是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的?
李建方:内黄县蔬菜种植面积60余万亩,是全省第一蔬菜大县。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群众增收为目标,所有贫困群众均享受2项以上产业扶贫政策,全县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率达到100%,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赢。
一、立足优势,打造产业“内黄模式”。
立足我县30万亩尖椒、20万亩温棚瓜菜、10万亩露地菜种植基地规模优势,按照“突出优势、完善链条、提升品质、促进增收”原则,构建种植、管理、销售等完整产业链,使贫困群众就业有出路、增收有渠道、脱贫有途径。一是搭建果蔬城销售平台,投资20亿元建设内黄果蔬城,与全国农产品市场无缝对接,年销售农产品达130余万吨、交易额37亿元,拓宽了销售渠道,稳定了群众收入。二是建设科技推广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博览园,把科技元素注入产业链,把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导入产业链,示范带动发展高标准新型温棚(温室)3000余亩,提高亩均效益,拓宽增收空间。三是打造安全检测追溯平台,投资3000万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把全县1300余家农业生产、经营、加工等单位全部纳入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全程管控和安全可追溯,叫响了“内黄菜、放心吃”的品牌。四是建设电商销售平台,投资6000万元建设电商产业园,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与国内电商平台精准对接,全县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6亿元,广大农民通过网络销售产品价格与线下销售相比年增收8500万元。“四平台一基地”产业扶贫模式被确定为全省十大产业扶贫模式,省、市多次在内黄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
二、加大投入,持续壮大产业规模。
县财政每年拿出奖补资金2000多万元,对特色农业种植进行奖补,引导群众发展温棚瓜菜、优质尖椒、优质林果等高效农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今年又投资1.1亿元,建成占地2100亩的马上、梁庄、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持续巩固内黄全省第一蔬菜种植大县的规模。投资1236万元,发展楸树种植基地2472亩。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0余万亩,林果面积16万亩,产业扶贫基地101个,有效地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三、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
一是实施“平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对建成的东庄镇精品南瓜、梁庄镇黄瓜苦瓜、马上乡蜜瓜番茄产业示范园,委托县政惠农投公司进行管理,基地每年缴纳资产收益金,用于带动全县贫困户产业扶持、困难救助、脱贫奖励等。已产生收益280余万元,带动9000余户增收。二是实施“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对建成的楸树种植基地,村集体以发展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资金或生产资料等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以定单农业方式与公司合作发展,并向贫困户进行分配收益。带动贫困户618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贫困村20个,村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三是实施“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将到户增收资金入股优质带贫企业,每年享受不低于股金10%的收益,累计投入资金4532.5万元,带动9065户贫困家庭稳定增收。
四、积极探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在梁庄镇冯庄村探索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深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把全村1400余亩耕地全部集中流转,整合村集体废弃厂房、池塘、土地等闲置资源,转变为资产入股经济合作社,吸纳村民自愿以土地、现金、技术等方式入股经济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大棚52栋、育苗基地和剁椒加工厂,由合作社统一运营,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通过“三变”改革,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近年来,通过产业扶贫组合拳,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贫困户、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三方共赢”,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下一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发展,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