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丨万条围巾报党恩

作者:申昕   发布时间:2021-10-13 08:45   来源:安阳日报

赵中福和妻子正在整理毛线 

国庆节期间,许多安阳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位八旬老人的感人事迹刷了屏,这位“新晋网红”因为亲手织就了数万条围巾寄往祖国边关,收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经过网络发酵,他的故事让全国人民看到、感动、思考。

10月9日,记者来到龙安区龙泉镇西洪沟村探寻背后的故事,深切感受到老党员赵中福与党的不解之缘、对党的浓浓深情。

上午9时许,记者一行来到赵中福家却吃了闭门羹。邻居告诉记者,老两口一大早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去镇上取快递了。经过辗转联系,记者在镇上的一家快递代收点见到了赵中福夫妇。赵中福老人头戴深蓝色的棒球帽,身材瘦削,手脚利索,正一趟趟将装着毛线的包裹往电动三轮车上运送,妻子赵娥梅帮忙把车内的10余个包裹摆放整齐。“国庆节前刚寄走一批围巾,今天来取新毛线,回去继续织围巾。走,正好咱一块儿回家。”赵中福笑呵呵地说。

走进老人家中,帮老人把包裹堆放在墙角后,记者发现,身旁的一整面墙前,数百团彩色毛线整齐地堆放着,旁边是已经织好并装箱的围巾,上面贴着它们即将送达的地方:内蒙古兴安盟模范边防连、黑龙江白刀山哨所……

“我们也不会干别的,就趁着农闲的时候织织围巾,有时候纳点儿鞋垫,通过听广播、看新闻知道边关哨所的位置后,就寄给边防战士,还有偏远学校的孩子。”赵中福的话质朴又真挚。他指着身旁的一张中国地图告诉记者,自己在寄过围巾的地方都用红五星做了标记。细细数来,地图上的红五星足足有113颗,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的边关。

“您是怎么想起来要给边防战士织围巾的?”面对记者的问题,老人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走到正屋,从抽屉里取出一本《中国共产党安阳市龙安区历史》,向记者娓娓道来:“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坚持了一辈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母亲织围巾送给前线的战士,我继续了她一直做的事情。”赵中福翻开面前的书告诉记者:“这本书的第一页就提到了我的父亲赵临年,他是龙安区第一个党组织的三名成员之一。当时的通信条件太差,需要人来传递信件,因为我年纪小,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经过商议就决定由我来当小通讯员,负责传递重要信件。”

赵中福回忆,年幼的自己并不理解父亲的工作,但是会认真执行父亲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小时候去送信,如果遇到意外情况,看见沟就往沟里跳,见到人就把信纸吃进自己肚子里。19岁我就入了党,如今党龄已经67年了。我父亲生前常说,危险困难面前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共产党员的家人也要冲锋在前,我一直记着他的话,记到今天。”

在赵中福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做炒面、烙饼、做布鞋、织围巾,默默支持前线工作。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父亲临终前嘱咐赵中福,以后要为国家多做贡献,要报答共产党的恩情。这句临终遗言成了赵中福一辈子的人生信条,他从此和家人几十年如一日,为边关哨所寄送围巾、鞋垫等物资。

如今,赵中福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后辈受老人影响,时常在阖家团聚时为边关战士织围巾。赵中福的3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44岁的小儿子赵红亮在海南大学任教,曾因捐资助学、支教助农等先进事迹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岁的孙子赵长河今年3月在学校参军入伍,前往新疆守边防。爱国、爱党、拥军的浓浓情怀在这个大家庭里代代传承。

原标题:因为父母的亲身教诲、临终嘱咐和自己儿时的特殊经历,86岁的赵中福和老伴儿一起用双手织出一条条围巾、纳出一双双鞋垫,把温暖和情谊寄到遥远的祖国边关,用一生的时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初心——
万条围巾报党恩

(安阳融媒记者 申昕 文/图)

责任编辑:张晓萌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