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英雄:英烈楼上生死战 荡气回肠英雄歌
3月29日,安阳县安丰乡英烈村北头,一座投资20万元建造的烈士纪念亭矗立在煦暖的阳光中,金黄的油菜花在绿野中随风摇曳。烈士纪念亭中的纪念碑上刻有41名烈士的姓名,承载着整个村庄的记忆,定格了1949年1月17日那个血与火的夜晚。
斑驳的青砖墙见证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英烈村北边的烈士纪念亭
四挺机枪封锁三节楼 46位勇士奋战上千匪军
“这就是当时46名勇士抗击匪军的三节楼遗址,我的爷爷许小根就牺牲在这里。”走进村民许龙保家的院子,41岁的英烈村党支部书记许志岗说。村民口中的三节楼,又称万感楼,后称英烈楼。如今,历经战火和风雨剥蚀,昔日英烈村的制高点——三节楼只剩半米高的地基和一个墙角,残墙厚约1米。地基上还残留着匪军炸开的两处直径约1米的大洞,记录着勇士们感天动地的壮举。
“这是当时几个村的民兵联络据点,归当时的安阳三区管辖。”许志岗说。当时河北已经解放,民兵们白天在这一带工作,晚上从村北漳河涉水而过,抵达河北境内。而1949年1月17日晚,区武委会干部许贵保、徐六要和民兵们在此开会时,战斗突然打响了。
“当天有人告密,‘杨疯子’带着上千匪军包围了我们万感村。”66岁的村民许龙保说,他家的三节楼成为伪磁县保安团和国民党残部包围的重点目标,“杨疯子”是匪部副团长杨凤德。“听家里老人回忆,匪军使用4挺机枪封锁了三节楼,南面朝楼窗架着一挺机枪,楼西高地上架着3挺机枪,瞄准3个窗口。”
“这是战斗留下的枪眼。”许龙保走近距离三节楼一米多远的北屋,指着屋墙外一处深深的弹痕说。
“匪军的机枪扫射得很猛,民兵们根本无法露头。但是他们奋勇反击,朝匪军投掷手榴弹和地雷。‘杨疯子’在楼下叫嚣着,回答他们的却是怒喝和枪声。”许龙保的爱人王贵琴说,“一楼是3间厚厚的砖券洞,二楼和三楼多是木质结构。诱降失败后,匪军想炸开西墙,没有炸透又接着炸南墙。”
匪军冲进南墙大洞里,再次遭到狙击后,将柴草堆放到楼内点燃,还扔进了两个脸盆大的硫黄坨子,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酿造惨案后,匪军撤走。此次战斗中,除了5人跳楼脱险外,41名勇士壮烈牺牲。
许小根同志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英烈楼室内图
支援部队伏击匪军 纪念英雄万感村改名
“匪军撤退后,在洪河屯乡亮马岗村一带,遭到了我军的伏击。”许志岗说。
“匪军撤退时,抓走了我大哥许虎成。”许龙保介绍。太行军区五十二团官兵在马岗村对匪军展开伏击,毙伤、俘获匪军400多人。打扫战场时,我军发现了匪首“杨疯子”的尸体。
“我父亲许小根牺牲时,我才五六岁,当时在家里就能看到三节楼的火光。”许志岗的伯父许大锁说。火灭后,烈士们的遗体被运到村里一处庙宇内,让家属认领。“许多烈士没有留下遗体,有的只留下了衣服的残片。”许大锁说。
据悉,事发后,当时的中共安阳县委、县政府召开追悼大会,祭奠英灵。当年2月3日,万感村改名为英烈村。三节楼因此也改名为英烈楼。
投资20万修建纪念亭 烈士英名永存天地间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为国牺牲的41名烈士。“1970年,政府在该村东南岭上修建了烈士纪念亭,树立了革命烈士碑。1986年11月,英烈楼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英烈村烈士纪念亭前,安丰乡政府党政办主任刘继伟介绍。去年,民政部门投资20万元,在原址重建了烈士纪念亭,将41名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铭刻在石碑上,也铭刻在安阳人民的心中。
“每到清明节,周边乡镇的中小学生都要来英烈楼和烈士纪念亭前,缅怀英雄壮举,祭奠英灵。”许志岗说,据家里老人回忆,当时他爷爷许小根一家家境贫寒,吃的是糠窝头,喝的是稀汤,穿的是打着一个个补丁的衣服,就住在该村南羊沟的一处窑洞里。就在这样的艰难状况下,许小根等烈士坚定革命信念,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有个想法,想把英烈楼建成一处革命教育基地。”许龙保说,每年都有群众和学生来英烈楼悼念烈士。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将英烈楼恢复原貌,为此他还专门绘制了英烈楼建筑图。“这段革命历史不应被遗忘,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许志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