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安阳桥庙会信仰和传统习俗

作者:许伏军   发布时间:2015-02-26 11:23   来源:安阳新闻网

  在安阳桥庙会中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如“多神信仰”,“搀佛”,“坐跑车”,钻桥洞,“遛百病”,袁林里贴金钱,唱大戏以及村民宴请宾朋等等。

  民间多神信仰

  安阳桥庙会缘于安阳桥一带商业的繁荣和商家的大力倡导,不过祭拜神灵一直是庙会的主题。不管是求“大王”,还是拜“关帝”,抑或是敬“南顶老爷”都反映了当地商家或老百姓无法把握生活和命运的情况下求神佑护,祈福禳灾、祝愿生活美好的愿望。虽然至今村民们都说不清楚,“大王”、“南顶老爷”具体是什么神,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些神灵的信仰。关帝庙了除了有关帝神以外,还有送子观音,铜墙佛爷,麦奶奶。在庙内西殿内还有财神,甚至还有毛泽东的像贴在墙上。众神共存于关帝庙内,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和包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凡是为我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

  “搀佛”和民间歌舞表演

  安阳桥村80岁的王大爷说,“过去安阳桥的表演队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都要来关帝‘搀佛’。‘搀佛’就是到庙里磕头,求关帝保佑会上表演顺利,不出事儿。”实际上,“搀佛”就是一种演出团体的祭祀神灵的活动,和戏班到一个新地点以后的祭祀神灵,用香火问卜演出时辰活动相类似。“文革”以前,安阳桥村有多支表演队,每逢安阳桥庙会这一天都要自发到庙会上表演各种民间文艺节目,目的在于自娱自乐。这些表演队主要包括安阳桥东街的狮子队,西街的旱船队,大街的武术队,“错断”队和“双送”队,太平庄表演“五鬼闹判官”,西南街的“小炉匠扒缸”队,东南街出“大头”队。人们希望通过拜关帝能使庙会上表演平平安安。“搀神”之后,各社火队开始在会上穿行表演,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在古代社会里,对于终年勤苦的百姓来说这种娱乐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平时他们并没有多少闲暇时间组织娱乐活 动,借庙会之机,载歌载舞,不仅图个热闹,还藉以释放生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三里五村的百姓也从这些村民的狂欢中得到极大的愉悦享受。各支表演队伍在庙会上表演开始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证,但却成了村民约定俗成的娱乐活动。

  “坐跑车”

  安阳桥距旧时安阳古城北门——拱辰门大约2.5公里,正月十六这一天,有人专门做起拉客的生意,他们用马车或驴车载运城里的居民从拱辰门到安阳桥,届时,马车在拱辰门前一字排开,马头挂红布,车身遍插彩旗,客人满了,车夫便扬鞭驱马一路狂飙到安阳桥。虽然土路坑洼不平,颠簸异常,车上乘客却兴致高昂,这被称为“坐跑车”。

  钻桥洞

  安阳桥沟通安阳河南北两岸,在正月十六庙会这一天,人们过河不但要走安阳桥,而且还专门在河边坐船,钻安阳桥的桥洞。人们相信,钻钻桥洞,腰腿不疼,不生杂病。在旧时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靠这种简单、原始而又朴素的信仰给自己的心理以美好的安慰。

  “遛百病”

  安阳有句顺口溜叫做“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六打花灯,安阳桥上遛百病。”所谓“遛百病”,就是携柏树枝到安阳桥上散散步,以趋吉避凶,扫除百病。这是由于“柏”和“百”谐音,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遛走百病,来年幸福。带回家的柏树枝可以挂在自家门口起到驱邪的功效,还可以在屋中点燃,闻闻香气四溢的柏枝的清香,以消除百病,保证家人来年身体健康。该习俗的形成可能和袁林有关。袁林,俗称“袁坟”,即袁世凯墓(袁公林)。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曾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一九〇九年被革职来彰德(安阳)“养疴”,辛亥革命后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一九一六年元旦称帝,同年病故。遵其遗嘱,葬于安阳。袁林就在安阳桥的西北方向,距离安阳桥直线距离只有数百米之遥。逛完庙会游袁林,很是方便。过去袁林周围种植了大片的柏树,于是人们顺便折些柏树枝。然后到安阳桥上走一走,希望百病全无。在医疗很落后的年代里,老百姓的这些活动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袁坟”贴金钱

  袁林建成于1918年,曾是洹河北岸一处遍地松柏梅槐、到处浓荫蔽日的所在。袁林最北边是袁世凯的墓庐,墓庐呈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显得威严壮观。每逢庙会安阳老城内外的老百姓都要到袁林踏青,并在袁世凯墓庐光滑的圆形石头墓壁上贴硬币,试试自己的运气。如果能粘在光滑的墓壁上,则证明自己来年会有好运气。该习俗无疑是“袁坟”建成以后才形成的,袁林的建成给安阳桥庙会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唱大戏

  庙会是过去民众文化活动和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娱乐极其缺乏的年代里,唱大戏对村民们来说,比过年还要令人欢欣鼓舞。因为“平时几乎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偶尔遇到庙会时,请一班戏班在河滩搭个台子,唱上一天,这就是群众最大的乐趣。

  对安阳桥村村民来说,庙会期间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接待前来“瞧唱”的亲戚们。戏曲艺术精彩纷呈,不仅招徕八方人民,同时也使庙会中的信仰活动和商品贸易更加活跃。

  宴宾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传统安阳桥庙会是四乡八里的农民选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场所,届时,农民们从周围村落里赶来过会。有亲戚的中午就在亲戚家里就餐,并聊天叙旧。中午饱餐一顿之后逛庙会,看庙戏。这种宴请习俗在传统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众不但满足了口腹之欲,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信息方面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开阔了彼此的视野。在传统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们平常的活动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很少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对于平日忙于生计的人们来说,一年一度的庙会无疑成了亲戚朋友们一年一度的聚会。这种聚会对传统社会的妇女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里,妇女是被束缚的一个群体,没有交际方面的自由。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妇女们过着极其封闭的生活。只有在庙会这一天,才能以“闺女瞧娘家”的名义,走出家门,与他人、与社会、与经济、与文艺来一次亲密接触。安阳市文峰区石家沟的李经翰老人对笔者说,“过去那女人不自由的嘞,不是想回娘家就回娘家,只有过会那天才能回去瞧瞧,过会就是‘闺女瞧娘家’。”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