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牌坊:广润陂上存古风 孝子牌坊美名传
赵秀琴(左)和张凤琴一起解读赵卫氏之墓碑上的文字。
构件上的石狮已被破坏。
□记者 刘长青/文 王 珊/图
2月9日上午,安阳县瓦店乡瓦店集村西头,昔日享誉中州大地的赵家牌坊已然不见踪影,只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这座古老牌坊承载的孝道文化,渗透在赵氏家族和周边乡民的血脉中。这段以口头文学为载体的真情传说历经11代传人,至今流传在瓦店乡民中。
1赵士杰孝亲故事感动乾隆皇帝
赵家牌坊是一座孝的丰碑。这座“冲天式”青石牌坊旌表的是一名叫赵士杰的男子。
清嘉庆年间《彰德府志》记载:“赵士杰,亲殁,庐墓,负土作坟,既三年,得疾归,踰月而卒。乾隆十九年请旌。”比起志书寥寥两句记载,赵家后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则有血有肉,感人肺腑。
“我先祖赵士杰的故事,感动了上至当时的乾隆皇帝,下至周边无数乡亲。”赵家牌坊故事的第9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编剧赵秀琴说。瓦店乡瓦店集村位于安阳县广润陂区域内,赵士杰就出生在瓦店集一贫困农家,是当时农村的文化人。他自幼家境拮据,曾自食树叶、野菜,全力供父母温饱。父母患病时,他曾跋涉到五六十公里外的深山,采集草药,自己炮制药剂,为老人解除病痛。父亲生病后,他忧心如焚,白天端茶送药,晚上和衣而卧,在老人身边精心照料。有一次他在富人家干活时,吃的是香喷喷的油饼。赵世杰喝了两碗稀饭,灌了一瓢凉水,把油饼揣在怀里,悄悄带到家里给父母吃。
生身父母,恩情难忘。母亲瘫痪在床的8年期间,他经常背着母亲,到外面晒太阳和散心。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病重的母亲忽然想喝鱼汤。赵士杰二话不说,当即踏着茫茫飞雪,来到冰封的河边,敲碎冰层捕鱼。历经辛苦,他才捕到几条小鱼,回家为老人烹制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鲜鱼汤。他还花钱买了一只奶羊,天天挤羊奶,为母亲补养身体。
尽管他精心服侍,母亲最后还是离开人世。极重亲情的赵士杰披麻戴孝,在墓旁搭庵守孝。“三年间,赵士杰穿孝衣为老人守墓,不肯回家,在地里搭个小锅做饭。头枕土块砖头,身铺草苫而睡。”赵秀琴说。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每天用十指在坚硬的路上,一点一点抠土,用衣襟盛了,堆积在父母坟上。有街邻和族人心疼他,用铁锹将路面翻出松土,他却专拣坚硬的地方抠土。十指磨得鲜血淋淋,终将坟墓堆筑得像高高的山丘。
赵士杰的事迹感动了周边乡亲,连彰德知县也深受感动,亲写奏折奏闻皇帝。乾隆降旨,于乾隆十九年春,在瓦店集村西头,建起一座跨街青石牌坊,在赵士杰父母墓前,建起了同等样式的小型牌坊。
2寻找失落民间的赵家牌坊
“这就是牌坊设立的原址。”在瓦店集村西头路上,赵秀琴说,“我小的时候,见过这座牌坊,牌坊高三丈、宽二丈五尺,最高处刻写‘奉旨’二字,其下依次有‘至性完伦’、‘旌表已故处士赵士杰孝子坊’等字样,牌坊上还有双龙戏珠、花草藤蔓等图案,工艺异常精美。”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路过下马,顶礼膜拜三鞠躬,表示对天子的无限敬仰和对孝子赵世杰的钦佩之情。”赵秀琴说。然而,牌坊1962年被拆除,运至村西北处,做了瓦店乡变电站和村民的房屋基石。此后,牌坊的部分构件流散于农家等处。
在赵秀琴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该传说的第八代传承人——赵保军母亲张凤琴家。抬走堂屋的大床后,两个壮汉将长63 厘米,宽38厘米,刻有“奉旨”字迹的构件抬出来。厚重的青石上,两条飞翔云端、张牙舞爪的青龙栩栩如生,充满动感,装饰的云纹线条流畅,雕工细致。“其实,完整的牌坊还雕有二十四孝图,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赵秀琴说。
第十代传人赵海喜家的门口,一块书写着“垄寝苫枕块白发居然赤子心为仪容莫覯依土”字样和一块有些残缺的青石构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字的是牌坊的一根立柱。有些残缺的应该是牌坊底座部分,但残缺处一直不知道是什么造型。”赵秀琴说,“后来,从邻村的重兴寺找到一块相对完整的构件,才知道残缺处原是一头石狮。据推测,原牌坊应该有8头石狮。”
赵海喜的邻居家地下埋藏着牌坊的主要部件。一名男子用铁锹将房基处的泥土一层层铲去,显露出另外一处青石牌坊的构件。“这些青石构件还保留着,我们衷心希望它们能够重见天日。”赵秀琴说。
瓦店集村西南处,就是赵士杰父母的安身之地。地头上,还放置着两块沉重的石头构件。“当时,牌坊是两座,一大一小,大的是跨街牌坊,小的是墓前的牌坊。”赵秀琴说。
近三百年的牌坊不复存在。肃立在空旷的麦田中,赵秀琴脸色凝重。
3希望赵家牌坊成为安阳一景
“赵家牌坊在乾隆十九年建立后,故事代代相传。赵家牌坊有着不菲的价值,是古代建筑与绘画、书法、辞联、雕刻艺术的综合体现,对研究古代文化和石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赵秀琴说。《赵家牌坊的故事》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教育后代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人类最高尚最美好的品行,对研究封建社会的人文历史、等级制度、传统礼教等,具有学术参考价值;溶古代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于一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在村里知道赵家牌坊故事的人,年纪都在70岁左右。”赵秀琴说,现在赵家后人中,也不太清楚赵家牌坊的故事。这一感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传承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状态,亟需传承保护。
“作为一个文化人,让赵家牌坊为代表的传统孝道文化得以发扬,是我和所有赵家后人的心愿。”赵秀琴表示,近年,她先后与安阳县文化部门、当地乡政府等取得联系,奔走呼吁,希望能够在瓦店乡政府寻找一块空地,让赵家牌坊能够重新竖立起来,让这座曾经享誉中原的孝子牌坊能够重见天日,成为安阳一景,让牌坊重新发挥教化作用,弘扬中华孝道精神。
链接 赵家牌坊的艺术审美价值
赵家牌坊是奉旨建筑的旌表孝子的艺术品,造型精致,古朴厚重,华丽美观,气势恢宏,是古代建筑艺术与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的综合体现,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珍贵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传统石雕中的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技法的应用,对研究古代石刻艺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秀琴回忆赵家牌坊的位置。
赵家牌坊构件上的石狮。
□记者 刘长青/文 王 珊/图
2月9日上午,安阳县瓦店乡瓦店集村西头,昔日享誉中州大地的赵家牌坊已然不见踪影,只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这座古老牌坊承载的孝道文化,渗透在赵氏家族和周边乡民的血脉中。这段以口头文学为载体的真情传说历经11代传人,至今流传在瓦店乡民中。
1赵士杰孝亲故事感动乾隆皇帝
赵家牌坊是一座孝的丰碑。这座“冲天式”青石牌坊旌表的是一名叫赵士杰的男子。
清嘉庆年间《彰德府志》记载:“赵士杰,亲殁,庐墓,负土作坟,既三年,得疾归,踰月而卒。乾隆十九年请旌。”比起志书寥寥两句记载,赵家后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则有血有肉,感人肺腑。
“我先祖赵士杰的故事,感动了上至当时的乾隆皇帝,下至周边无数乡亲。”赵家牌坊故事的第9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编剧赵秀琴说。瓦店乡瓦店集村位于安阳县广润陂区域内,赵士杰就出生在瓦店集一贫困农家,是当时农村的文化人。他自幼家境拮据,曾自食树叶、野菜,全力供父母温饱。父母患病时,他曾跋涉到五六十公里外的深山,采集草药,自己炮制药剂,为老人解除病痛。父亲生病后,他忧心如焚,白天端茶送药,晚上和衣而卧,在老人身边精心照料。有一次他在富人家干活时,吃的是香喷喷的油饼。赵世杰喝了两碗稀饭,灌了一瓢凉水,把油饼揣在怀里,悄悄带到家里给父母吃。
生身父母,恩情难忘。母亲瘫痪在床的8年期间,他经常背着母亲,到外面晒太阳和散心。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病重的母亲忽然想喝鱼汤。赵士杰二话不说,当即踏着茫茫飞雪,来到冰封的河边,敲碎冰层捕鱼。历经辛苦,他才捕到几条小鱼,回家为老人烹制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鲜鱼汤。他还花钱买了一只奶羊,天天挤羊奶,为母亲补养身体。
尽管他精心服侍,母亲最后还是离开人世。极重亲情的赵士杰披麻戴孝,在墓旁搭庵守孝。“三年间,赵士杰穿孝衣为老人守墓,不肯回家,在地里搭个小锅做饭。头枕土块砖头,身铺草苫而睡。”赵秀琴说。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每天用十指在坚硬的路上,一点一点抠土,用衣襟盛了,堆积在父母坟上。有街邻和族人心疼他,用铁锹将路面翻出松土,他却专拣坚硬的地方抠土。十指磨得鲜血淋淋,终将坟墓堆筑得像高高的山丘。
赵士杰的事迹感动了周边乡亲,连彰德知县也深受感动,亲写奏折奏闻皇帝。乾隆降旨,于乾隆十九年春,在瓦店集村西头,建起一座跨街青石牌坊,在赵士杰父母墓前,建起了同等样式的小型牌坊。
2寻找失落民间的赵家牌坊
“这就是牌坊设立的原址。”在瓦店集村西头路上,赵秀琴说,“我小的时候,见过这座牌坊,牌坊高三丈、宽二丈五尺,最高处刻写‘奉旨’二字,其下依次有‘至性完伦’、‘旌表已故处士赵士杰孝子坊’等字样,牌坊上还有双龙戏珠、花草藤蔓等图案,工艺异常精美。”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路过下马,顶礼膜拜三鞠躬,表示对天子的无限敬仰和对孝子赵世杰的钦佩之情。”赵秀琴说。然而,牌坊1962年被拆除,运至村西北处,做了瓦店乡变电站和村民的房屋基石。此后,牌坊的部分构件流散于农家等处。
在赵秀琴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该传说的第八代传承人——赵保军母亲张凤琴家。抬走堂屋的大床后,两个壮汉将长63 厘米,宽38厘米,刻有“奉旨”字迹的构件抬出来。厚重的青石上,两条飞翔云端、张牙舞爪的青龙栩栩如生,充满动感,装饰的云纹线条流畅,雕工细致。“其实,完整的牌坊还雕有二十四孝图,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赵秀琴说。
第十代传人赵海喜家的门口,一块书写着“垄寝苫枕块白发居然赤子心为仪容莫覯依土”字样和一块有些残缺的青石构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字的是牌坊的一根立柱。有些残缺的应该是牌坊底座部分,但残缺处一直不知道是什么造型。”赵秀琴说,“后来,从邻村的重兴寺找到一块相对完整的构件,才知道残缺处原是一头石狮。据推测,原牌坊应该有8头石狮。”
赵海喜的邻居家地下埋藏着牌坊的主要部件。一名男子用铁锹将房基处的泥土一层层铲去,显露出另外一处青石牌坊的构件。“这些青石构件还保留着,我们衷心希望它们能够重见天日。”赵秀琴说。
瓦店集村西南处,就是赵士杰父母的安身之地。地头上,还放置着两块沉重的石头构件。“当时,牌坊是两座,一大一小,大的是跨街牌坊,小的是墓前的牌坊。”赵秀琴说。
近三百年的牌坊不复存在。肃立在空旷的麦田中,赵秀琴脸色凝重。
3希望赵家牌坊成为安阳一景
“赵家牌坊在乾隆十九年建立后,故事代代相传。赵家牌坊有着不菲的价值,是古代建筑与绘画、书法、辞联、雕刻艺术的综合体现,对研究古代文化和石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赵秀琴说。《赵家牌坊的故事》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教育后代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人类最高尚最美好的品行,对研究封建社会的人文历史、等级制度、传统礼教等,具有学术参考价值;溶古代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于一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在村里知道赵家牌坊故事的人,年纪都在70岁左右。”赵秀琴说,现在赵家后人中,也不太清楚赵家牌坊的故事。这一感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传承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状态,亟需传承保护。
“作为一个文化人,让赵家牌坊为代表的传统孝道文化得以发扬,是我和所有赵家后人的心愿。”赵秀琴表示,近年,她先后与安阳县文化部门、当地乡政府等取得联系,奔走呼吁,希望能够在瓦店乡政府寻找一块空地,让赵家牌坊能够重新竖立起来,让这座曾经享誉中原的孝子牌坊能够重见天日,成为安阳一景,让牌坊重新发挥教化作用,弘扬中华孝道精神。
链接 赵家牌坊的艺术审美价值
赵家牌坊是奉旨建筑的旌表孝子的艺术品,造型精致,古朴厚重,华丽美观,气势恢宏,是古代建筑艺术与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的综合体现,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珍贵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传统石雕中的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技法的应用,对研究古代石刻艺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石构件上刻有“奉旨”字样。
□记者 刘长青/文 王 珊/图
2月9日上午,安阳县瓦店乡瓦店集村西头,昔日享誉中州大地的赵家牌坊已然不见踪影,只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这座古老牌坊承载的孝道文化,渗透在赵氏家族和周边乡民的血脉中。这段以口头文学为载体的真情传说历经11代传人,至今流传在瓦店乡民中。
1赵士杰孝亲故事感动乾隆皇帝
赵家牌坊是一座孝的丰碑。这座“冲天式”青石牌坊旌表的是一名叫赵士杰的男子。
清嘉庆年间《彰德府志》记载:“赵士杰,亲殁,庐墓,负土作坟,既三年,得疾归,踰月而卒。乾隆十九年请旌。”比起志书寥寥两句记载,赵家后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则有血有肉,感人肺腑。
“我先祖赵士杰的故事,感动了上至当时的乾隆皇帝,下至周边无数乡亲。”赵家牌坊故事的第9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编剧赵秀琴说。瓦店乡瓦店集村位于安阳县广润陂区域内,赵士杰就出生在瓦店集一贫困农家,是当时农村的文化人。他自幼家境拮据,曾自食树叶、野菜,全力供父母温饱。父母患病时,他曾跋涉到五六十公里外的深山,采集草药,自己炮制药剂,为老人解除病痛。父亲生病后,他忧心如焚,白天端茶送药,晚上和衣而卧,在老人身边精心照料。有一次他在富人家干活时,吃的是香喷喷的油饼。赵世杰喝了两碗稀饭,灌了一瓢凉水,把油饼揣在怀里,悄悄带到家里给父母吃。
生身父母,恩情难忘。母亲瘫痪在床的8年期间,他经常背着母亲,到外面晒太阳和散心。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病重的母亲忽然想喝鱼汤。赵士杰二话不说,当即踏着茫茫飞雪,来到冰封的河边,敲碎冰层捕鱼。历经辛苦,他才捕到几条小鱼,回家为老人烹制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鲜鱼汤。他还花钱买了一只奶羊,天天挤羊奶,为母亲补养身体。
尽管他精心服侍,母亲最后还是离开人世。极重亲情的赵士杰披麻戴孝,在墓旁搭庵守孝。“三年间,赵士杰穿孝衣为老人守墓,不肯回家,在地里搭个小锅做饭。头枕土块砖头,身铺草苫而睡。”赵秀琴说。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每天用十指在坚硬的路上,一点一点抠土,用衣襟盛了,堆积在父母坟上。有街邻和族人心疼他,用铁锹将路面翻出松土,他却专拣坚硬的地方抠土。十指磨得鲜血淋淋,终将坟墓堆筑得像高高的山丘。
赵士杰的事迹感动了周边乡亲,连彰德知县也深受感动,亲写奏折奏闻皇帝。乾隆降旨,于乾隆十九年春,在瓦店集村西头,建起一座跨街青石牌坊,在赵士杰父母墓前,建起了同等样式的小型牌坊。
2寻找失落民间的赵家牌坊
“这就是牌坊设立的原址。”在瓦店集村西头路上,赵秀琴说,“我小的时候,见过这座牌坊,牌坊高三丈、宽二丈五尺,最高处刻写‘奉旨’二字,其下依次有‘至性完伦’、‘旌表已故处士赵士杰孝子坊’等字样,牌坊上还有双龙戏珠、花草藤蔓等图案,工艺异常精美。”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路过下马,顶礼膜拜三鞠躬,表示对天子的无限敬仰和对孝子赵世杰的钦佩之情。”赵秀琴说。然而,牌坊1962年被拆除,运至村西北处,做了瓦店乡变电站和村民的房屋基石。此后,牌坊的部分构件流散于农家等处。
在赵秀琴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该传说的第八代传承人——赵保军母亲张凤琴家。抬走堂屋的大床后,两个壮汉将长63 厘米,宽38厘米,刻有“奉旨”字迹的构件抬出来。厚重的青石上,两条飞翔云端、张牙舞爪的青龙栩栩如生,充满动感,装饰的云纹线条流畅,雕工细致。“其实,完整的牌坊还雕有二十四孝图,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赵秀琴说。
第十代传人赵海喜家的门口,一块书写着“垄寝苫枕块白发居然赤子心为仪容莫覯依土”字样和一块有些残缺的青石构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字的是牌坊的一根立柱。有些残缺的应该是牌坊底座部分,但残缺处一直不知道是什么造型。”赵秀琴说,“后来,从邻村的重兴寺找到一块相对完整的构件,才知道残缺处原是一头石狮。据推测,原牌坊应该有8头石狮。”
赵海喜的邻居家地下埋藏着牌坊的主要部件。一名男子用铁锹将房基处的泥土一层层铲去,显露出另外一处青石牌坊的构件。“这些青石构件还保留着,我们衷心希望它们能够重见天日。”赵秀琴说。
瓦店集村西南处,就是赵士杰父母的安身之地。地头上,还放置着两块沉重的石头构件。“当时,牌坊是两座,一大一小,大的是跨街牌坊,小的是墓前的牌坊。”赵秀琴说。
近三百年的牌坊不复存在。肃立在空旷的麦田中,赵秀琴脸色凝重。
3希望赵家牌坊成为安阳一景
“赵家牌坊在乾隆十九年建立后,故事代代相传。赵家牌坊有着不菲的价值,是古代建筑与绘画、书法、辞联、雕刻艺术的综合体现,对研究古代文化和石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赵秀琴说。《赵家牌坊的故事》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教育后代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人类最高尚最美好的品行,对研究封建社会的人文历史、等级制度、传统礼教等,具有学术参考价值;溶古代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于一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在村里知道赵家牌坊故事的人,年纪都在70岁左右。”赵秀琴说,现在赵家后人中,也不太清楚赵家牌坊的故事。这一感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传承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状态,亟需传承保护。
“作为一个文化人,让赵家牌坊为代表的传统孝道文化得以发扬,是我和所有赵家后人的心愿。”赵秀琴表示,近年,她先后与安阳县文化部门、当地乡政府等取得联系,奔走呼吁,希望能够在瓦店乡政府寻找一块空地,让赵家牌坊能够重新竖立起来,让这座曾经享誉中原的孝子牌坊能够重见天日,成为安阳一景,让牌坊重新发挥教化作用,弘扬中华孝道精神。
链接 赵家牌坊的艺术审美价值
赵家牌坊是奉旨建筑的旌表孝子的艺术品,造型精致,古朴厚重,华丽美观,气势恢宏,是古代建筑艺术与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的综合体现,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珍贵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传统石雕中的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技法的应用,对研究古代石刻艺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