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青山绿水漏子头

发布时间:2013-11-07 10:32   来源:安阳晚报

    内容提要

    自从成为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首批传统村落后,又听说漏子头村列入了国家住建厅公布的名单。扎根在十万大山之中的林州市石板岩乡漏子头村的名气愈来愈大,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回味漏子头村酸甜,把脉漏子头村古今,它坐处在“太行平湖”西侧,雄踞海拔1300公尺的“太行屋脊”,西毗山西省平顺县寺头乡小场街的崇山峻岭,是真正的得天独厚。让我们品诗赏月,把酒临风,聆听它孕育出的一串串故事。

    村落嬗变

    远在万水千山之壑,漏子头村的自然村名虽蹊跷有加,但别具一格,生僻有味。原来,地处荒野深山的村庄山径崎岖,连牧羊女都不能前行。有一段险路,人们通过狭隘之处,只能举手扒住岸石,吸气收腹,身体上下移动,不能手拿东西乱占空间,如此才能通过。由于窄小无隙,通过此段非常艰难,遂取意滴水渗漏之意,因而称“漏子”。“子”为词后缀,为虚词,没实在意义。又因地势高突险峻,方言有山头、峰头、崖头、岩头和房头的叫法。在实词上可作方位名词。两层意思组成“漏子头”地名。漏子头村的特征被一组现代词组揭示得一干二净。

    当时,漏子头地段的双清沟村庄户人家见证着漏子头村的所有与神秘。据悉,按照传统风俗,村民们在敬祖筛选建筑庙堂时,一般都采用压石漂席的办法,将落席之处标作吉祥之地,也就是选定的庙址。在龙王庙选址时漂席漂到了孤石地村,那里在南北20里地长的村边,很不适中。后又放飞漂到了南水,这里又是地狭,面窄,坡陡,块小,不能建庙。后来,三次漂席恰恰又漂到了南边的漏子头附近,村民们随即选定地址,在漏子头地段建成了龙王庙,功于祈雨。随着时日的推移,上香,祭典,敬仰、焚香的烟火不绝,村民、商贾、僧侣、市民不断,差旅、食宿、人流陡增,服务供给急匆,集市渐渐形成,临边的漏子头村的地理位置在村民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要,村民们干脆将漏子头村附近的多个小村统称为村名。随着龙王庙的建成竣工,双清沟村的叫法也随被废止。并树立碑文以纪之。推算更改时间已至120年有余。

    全村总人口530口人,总面积7000亩。其中土地面积380亩。漏子头包括15个自然村,如东嘴、上庵、对臼凹、小闯头、黑山背、龙脖等。山妹纯朴可爱,青山绿水豪迈。一些现成的自然、地貌、植被都被贯以响亮的名称。如:下山虎、龟驮背、两仙下棋、七节风、石门沟、百鸟朝凤、石象把门等,表达着特有的风俗、风情、故事、传统。

    青龙石碾

    我们伫立在竹林村的一座闲弃的石院傍,村支书马存生讲,该院坐北朝南,6间堂屋,4间东屋,这些房子已有200多年了,北屋门框门扇上还书写着“大跃进万岁”、“三面红旗万岁”、“人民公社万岁”字样的门联。马存生与白金林主人介绍,竹林村共有80多人,这家房产是由金林姥爷、姥姥们过继而来的,山村空气质量好,两位老人分别高寿到83岁和94岁,很美满。房子建在崖头,山势向西悬了30多米,崖下可容放二三百只山羊。是座典型的群山民居宅地,也应承了村民的一种居住习俗吧。每逢午饭、晚餐,本就山高,人少,心静的村民就会自觉地端碗来到房后的小广场山神庙前,说山下山上,人间地狱,夫荣妻贵,厚古薄今,煞是风情。

    村中石碾石磨乃古已有之,属黎民生活必备之物。论之漏子头15个自然村,村村有石碾石磨,人人靠石碾石磨生活。在院南的一台斑驳废旧的石碾上,石砣依旧,砣框已松懈变软,横杆脱落,颜色通体漆黑一团,石碾碾盘及石砣表面沟渠纹理清晰可见。碾盘平整,色泽山青,野雨漂洗,本质洁净,堪称美玉,很是诗意。看上去虽人去、碾停、驴散、街空,但那昔日牲畜头戴“捂眼”,早晚转悠拉碾的情景似在眼前,依稀可见。石碾如此实在,这样承受,那般特色,因势转变,像东方山顶的太阳,沟壑的氤氲,山涧的细流不可改变。依据房前屋后的惯例,这台石碾产权自然归属白金林一家所有。随着电力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农网改造工程的开展,林州农电服务的提升,电机设备的增加,有上百年运龄的石碾就渐渐偏离了人们的视野,慢慢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了。零星使用也只是碾些花生瓣、花椒粉、豆面之类的粮食和牲畜杂粮。陈年石碾,悠哉岁月,它用忠诚也碾压出了一条规矩:“碾磨千家用,坏了主人修”,这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10多年碾台就需要修理一次。通过风剥雨蚀,连年运转,碾道凹了再铺,砣渠磨了再镌,用錾刻下了有序的沟纹,落下目光,铭刻记忆,是图存,是希寄,是新颖,是生计啊!在场的村支书马存生、村干部秦太生都叙述着自己亲身经历过对磨盘、磨砣、磨轴、磨框、磨道、磨台的维修次数,很是兴奋。村民们解释道,碾砣碾盘磨平如不刻新,在碾压粮食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盘面的豆、谷、米、面之类的粮食不断向内拥积在砣轴周围,愈来愈厚,以致不能转动,从而影响正常加工作业。所以,到了盘、砣纹理受损程度,家人自然就会找人保养检修。

    也是习俗,也是施恩,也是行好,也是尊称。对于本地的石碾石磨一般地都有官号雅称,石碾称作“青龙碾”,石磨称作“白虎磨”,如此赋予“青龙”、“白虎”之桂冠,威风凛凛,好不精神,一是镇杀天灾人祸,另则表明村民对什物的爱抚亲昵。竹林村共有四台石碾。白金林老家的青龙碾,位置挨南,路近,阳光方便,所以每当农闲,这里一直是村妇聚集繁忙加工粮食的场地。自然也形成了山坳间人头攒动劳作的风景线。说到这些有青龙石碾制作的材料来源,支书马存生透露:碾盘和碾砣都是来自当地的特有石矿石质,是乡民从村西山坳中的一个叫外谷嘴的地方开掘转运而来的,然后再由本村的石匠制作完成。昔日靠畜力拉动的石碾,现在已少见畜力踪影。过去旺产年头,全村包括骡、驴、马、牛大牲畜都要养到200多头,仅山羊一项也要饲养1000多只。现在,随着经营思想的改变,年轻人已不再圈养,并投入高价营生而去。

    春蚕吐丝

    处在太行山腹的漏子头村地段,在解放前,一般分为竹林到沙岭、大岭,有200亩蚕地。黑山地到东山嘴有150亩。南寺到小闯头有100亩。相传的养蚕能手有秦氏两家。总人口有十四五人,终年投工投劳,缫丝买卖,足以养活家人。当地村民都把蚕之品种归结为家蚕和山蚕两种。山蚕以桑叶为蚕食原料,家蚕以菜叶为蚕食原料。每当蚕食过后,满山树叶都会留下多彩,多孔、多边、多形、多变的花色树叶,密密麻麻,四面透风,极为壮观。

    村支书马存生和70多岁的老干部马成榜指说车外的巍峨山岭,错落条田,语气迟缓,神思凝重:自古村民们就有“勤奋补拙、四季不歇”的进取性格,大家背靠青山,绿坡无边,自给自足,牧羊放蚕。每逢春秋两季,善男信女们都会凭着祖传的养殖工艺、技术,三三两两相携,默默无闻操办。他们信步祖辈们曾经踏实奔波的乱石丛、黄土层,染晨霭暮雨,伴斜径山坳,留印下匆匆的身影。阳春三月,艳阳高照,和风送暖,村民提上家里特制的、存生的、密封的大竹篮,将在家抚养备好的热孵成形的幼蛾,摆放在蓝底层面,送放到遍布桑林桑树野叶的地块山谷。然后又仔细地一只只,一个个亲手将幼蛾分拣出来,用线丝将蠕动欲飞的幼蛾虫系好,站在树旁树枝,拴在桑叶,桑枝,桑条,桑干之上,给欲将展翅高翔的幼蛾一个和和美美、温温馨馨、美美满满的生存环境。

    一树绿叶,一片飞蛾,一天阳光,一线景色。漫天的香风甜雨,被神化的飞蛾信物所享用,等有两个多月时长,时间老人便促成幼蛾渐渐长成成蛾,分布于不尽的树叶、树枝上。通过滋润滋生滋养积累,大蛾便面临繁育生子泛蚕,并被人工移植到其它树上繁衍。这一时期,村民会及时派人常住山坡石庵,一天三送饭,看守蚕田,以防蚕虫被野鸟啄食。

    春蚕通过整季的调整劳作,吐丝释放,老死成蛹,完成又一次质变。硕大的、饱满的、鲜艳的蚕茧被蚕民收摘于家中,欣喜万分。勤勉的蚕民会辛劳地将一篮一篮收摘回家的蚕结分拣,饱满、色正、圆大的是上等品,与质地细小、粗劣、乌黑的有所区别。前者留下来作为第二年新的子种,用于明年的出蛾品种。所剩亏秕的都集中到一起进行高温、蒸化、蜕变,然后再行手工抽丝,广益民生。完成抽丝留落下孤蛹,可当作桌上餐用佳品,充饥度日,蚕便完成了这一个循环升华之使命。

责任编辑:0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