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杨氏泥塑:一抔土农村百态 一腔爱父老乡亲

作者:楚颖颖   发布时间:2014-12-13 10:29   来源:安阳晚报

杨惠民正在创作。

《黄昏情》

《济公》

《山里娃》

《看见孙子啦》

《给奶奶洗脚》

  “构思、采土、创作、雕琢,直至成型,它们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汗水,不是一两个小人物那么简单。朴实、真诚、憨厚的农村老百姓,是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57岁的民间泥塑艺人杨惠民40余年不知疲倦,追求泥塑事业。在艺术的道路上他越走越远,用自己的双手捏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传递来自农村百姓的乡土气息和乐观精神。12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泥塑艺人杨惠民的家中,走进他的泥塑世界。

  1 美术种子心中发 农村沃土把根扎

  踏进房门的一刹那,眼前场景让人惊叹:地板、沙发、暖气片、茶几、电视柜上……泥塑作品无处不在。“这些作品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别看手法很粗犷,但神情非常到位,全部是用手捏出来的。”杨惠民迫不及待地开始介绍他的作品。

  回忆过去,杨惠民始终难忘自己的小学时光。“小时候,我画的画儿每次都被老师表扬,作业本子到我手里的时候就已经烂了。”杨惠民说,老师及同学的肯定让他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16岁时我下乡插队,分配到了滑县枣村公社。我和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干就是五年,从那时就开始捏小泥人。”杨惠民说,这五年的经历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在滑县农村,杨惠民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萌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破土而出。

  1979年年底,杨惠民离乡返城。生活之余,他始终割舍不下对泥塑的那份追求,先后到北京、天津、郑州等地拜访泥塑大师,博采众长。杨惠民说,为了弥补没有上过大学的缺憾,他大量阅读有关雕塑的图书,刻苦钻研大师作品,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借鉴儿童画的童趣造型,将其融入作品。

  “一把泥巴看似很简单,但我可以用它捏出很多东西。这么多年来,对美术的热爱甚至是狂热,一直推着我一步步向前走。”杨惠民说。

  2 农村百态双手捏 形简意丰饱含情

  穿着短袖汗衫、嘴里只剩下一颗大门牙、裸露着脚底板,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跷起二郎腿,静静地享受午后时光……在众多的泥塑作品中,杨惠民挑选眼前的一件向记者娓娓道来:“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开心的老头儿,可是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动起来的生活场景。干了一上午的农活儿,他回家坐在小院门口,边吃饭边和街坊们侃大山。满满的一碗面条下肚后,他随手一放碗筷,跟街坊们说起自己孝顺的儿媳妇,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幸福。”

  看着眼前一件件自己亲手创作出来的作品,杨惠民说:“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其中后,我就觉得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在创作之前,自己往往要先构思一番,这是最难的。一旦着手创作,三天左右就可以完成。”

  经过几十年的磨砺,杨惠民的泥塑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杨氏泥塑的独特风貌:个性张扬泼辣,寓生活哲理于艺术夸张之中,通过泥塑沧桑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生命旺盛的活力。与讲究造型比例、透视、解剖等传统的学院派雕塑相比,杨氏泥塑讲究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以情动人,淡化了泥塑的外形观念,更强调造型的意境表达,注重人物的神态和个性表现。

  杨惠民介绍,杨氏泥塑作品可以用“形简意丰”四个字来概括,表现的都是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它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农民生活和劳动场景的真实写照,是农村生活的缩影。

  3 追逐梦想路漫漫 四处采土如寻饭

  平淡生活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杨惠民成为一名下岗工人,到处打工、摆地摊,也曾被骗,饱尝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从事泥塑事业是生活所迫。”杨惠民说,面对拮据的生活,对泥塑的热爱和追求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凭借自己的艺术功底,杨惠民试着给别人在影壁墙上画画和在影视墙上做浮雕。“后来我还参与安阳博物馆装饰工程的设计与泥型制作,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手艺终于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回想一路走来的坎坷,杨惠民感叹。

  刚开始从事泥塑创作时,杨惠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迷茫和无助。“做泥塑需要有优质的泥土作为原料,可外出采土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杨惠民说,“找泥土就像外出找饭吃一样,非常不容易。路途远的地方就坐公交车,近点儿的地方就骑电动车。每发现一处好泥土,就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拿小铲子慢慢取下来。几十斤的泥土都是我自己背回来的。”

  即使追求艺术的道路充满不易,但心中对泥塑的热爱还是让杨惠民咬牙坚持了下来。从因重心不稳作品无法站立到如今的活灵活现,从最初的看图片模仿捏制到独立构思创作,其中的辛酸只有他自己清楚。杨惠民激动地说:“每当看到一件作品成型,我都高兴得睡不着觉,会连续看上好几天。”

  4 杨氏泥塑成一家 免费教授为传承

  近年,杨惠民带着他的泥塑作品参加各类展会,曾获2012年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展泥塑类金奖,他的作品被省群艺馆永久收藏。其部分泥塑作品还应邀参加安阳博物馆、安阳民间艺术博物馆展览,被国内及海外泥塑艺术爱好者广泛收藏。

  杨惠民无奈地告诉记者:“多年来潜心艺术创作,很少顾及家庭,卖一两件泥塑作品挣来的钱远不足以贴补家用,爱人和儿子对此十分有意见。但我已深陷艺术的‘泥潭’无法自拔,狠心过后还是不舍。”

  “杨氏泥塑已经日趋成熟,亟须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我市民间艺人大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单靠民间艺术立足很困难。如果能将我市的民间艺人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打造民俗风情一条街,既能解决民间艺人的温饱问题,又为市民走近和了解民间艺术搭建了平台,必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杨惠民说,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期盼我市民间艺术能够成为我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古都安阳之美。

  采访结束时,杨惠民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想法:“欢迎对泥塑艺术感兴趣的市民来我这里学习,我可以在闲暇时免费授课。我也希望能到大学里给年轻的大学生们讲课,分享艺术感悟,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杨氏泥塑。”(记者 楚颖颖 文/图)

  

  链接 杨惠民其人

  杨惠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泥塑艺术传承于津派泥塑,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雕塑大师于庆成。其作品形象大胆夸张,造型生动传神,构思巧妙,富有地方特色,塑造的农民形象个个性格鲜明突出,透露出苦中作乐的悠然和率真。其作品被海内外泥塑爱好者广泛收藏。

责任编辑:郭聪

相关阅读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