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四清: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编前语:元旦过后就是春节了,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就了一批非凡的民间艺术家,其制作的精美艺术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让我们把焦点对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四清。
每到春节期间,在内黄城乡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可以听到这样古老的歌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贴门神、吃大肉,挑灯笼、看大舅,点燃鞭炮过大年,年年都有好盼头!”这些在内黄县流传久远的歌谣,至今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幸福回忆。而这些都与木版灯笼画和民间灯笼制作有着紧密的联系。1月12日,记者采访了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黄木版灯笼画技艺传承人张四清。
说起内黄的木版年画和木版灯笼画,张四清如数家珍。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向梅花拳创始人王登榜拜师学艺,并赠送题有“帝王师”的宫灯。宫灯大气精美,民众赞叹不已,十分喜爱。当时,有一名从事木版年画印刷的张姓梅花拳弟子,看到大家对宫灯十分喜爱,但又因为宫灯造价高、价格贵无钱购买,于是心生异想,欲制作一种造价低廉的灯笼供民众使用。他用当地盛产的芦苇秆、高粱秆扎制骨架,然后在骨架上粘贴小幅木版年画,后又经过几番改进,终于制作出物美价廉的灯笼。此灯笼一问世,就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迅速形成春节家家户户挂灯笼、小孩子挑灯笼的习俗。
因为这种灯笼由张氏艺人创造,大家习惯称之为张家灯笼,又因为张家当时住在内黄县同柱村,所以又称同柱灯笼,对粘贴在灯笼上的画习惯称为张家灯笼画或同柱灯笼画。就这样,张家(同柱)灯笼和灯笼画在内黄乃至豫北民间流传了300多年。
张氏灯笼画有显著的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崇尚英雄,崇尚武术,夸张朴实,富含行侠仗义、杀富济贫、强身健体的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灯笼画的内容和题材始终紧贴民风民俗,多以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剧为题材,用象征、寓意、夸张的手法,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喜庆的心情。人物造型装饰性强,安排巧妙,画面给人以简洁而不烦琐的感觉。色彩鲜亮夺目,手绘上色处采用特制的颜料和特制的柳根笔涂色,过渡颜色分明,大红大绿,对比强烈,明快朴实。张家灯笼画发展至今,有记载的已经有七代,现在代表性传承人为张四清。他在传统灯笼画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一系列创新和发展,加入许多时尚的文化元素,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被有关部门命名为四清灯笼画。2011年,四清灯笼画被列入内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又被列入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四清灯笼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四清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近年,四清灯笼画和四清灯笼虽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艺人的积极努力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和继承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市场严重萎缩,产品难销。以前,灯笼画艺人做灯笼可以养家糊口,现在做几天灯笼还没打一天工挣得钱多,从业艺人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二是原来身怀绝技的工匠和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去世,部分制作绝技失传或正处濒临失传的严峻境地。三是缺乏必要的资金进行开发、包装和推广,无法打开销路和进一步提升档次。内黄制作木版灯笼画的作坊大都已经不再生产灯笼画和灯笼了。面对困难,张四清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在,他一边打工,一边坚持雕刻、制作木版,手工印制灯笼画。前一段时间,他到安阳师院为学生讲授木版灯笼画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他还积极参加省、市各种民间艺术展览,积极向社会推介宣传。去年11月,在首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四清灯笼画获优秀精品奖。
随着羊年春节的临近,张四清和他的家人正在制作过年销售的灯笼,不单单是为了让群众在过年时有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更重要的是让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继而发扬光大。(记者 张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