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集体)事迹简介
一、纸质投票
1.候选人事迹及纸质选票刊登在12月11日的《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河南法制报》、《郑州日报》以及各省辖市党报或都市报上。
2.在您支持的候选人后一栏中打“√”,每张选票限选个人10人、集体1个,多选无效。
3.邮寄地址: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感动中原”组委会办公室(收),邮编:450008。
4.选票复印无效。
二、网络投票
登录“感动中原”官网(www.gandongzhongyuan.com)、大河网(www.dahe.cn)进行投票;关注“感动中原”(ID:GDZY-TB)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点击投票。
三、注意事项
1.投票过程中严禁刷票、票数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视为废票。
2.投票截止时间: 2014年12月21日24:00(以当地邮戳为准)。
01号 马士友,男,57岁,卢氏县城关镇西关村农民
马士友1992年至2012年先后从卢氏县洛北大渠中救出落水群众13人,其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营救落水群众的事迹感人至深,人们亲切地称他是“救人专业户”。每次救援,都是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可是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人救上来,让他们活下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到那些活生生的人掉入水中,要是不救,我良心上过不去!”许多获救者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带着现金和厚礼登门拜谢,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他说:“我救人不是图什么报酬,要图得到什么,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换啊!”这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最朴实的话语和最简单的行为,而这样的朴实和简单彰显的却是无穷的正能量和令人肃然起敬的感动。
马士友奋不顾身、勇救落水群众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用单薄的身躯,用20年的坚持,用最简洁和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将最美的画面定格在一个个瞬间,带给人们恒久的温暖和强大的力量。马士友曾被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河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02号 马朝立,男,33岁,鹤壁市中通快递公司经理
马朝立从小家境贫寒,17岁时在一家砖厂打零工时不幸因工伤失去了左小腿。妻子高红娟自幼有听力障碍,无法用语言与人沟通。2008年,夫妇两人借钱创业,成立了中通快递鹤壁分公司。一辆摩托三轮车是他的派送工具,新区、老区40多里的路程跑来跑去都是他一个人送货,刚开始每天的快件有30个。三层楼梯在普通人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腿脚不便的马朝立来说,上楼却是件非常费力的事。即便是寒冬,他也从未因此降低服务标准,因为马朝立深知时效和服务就是快递的生命。马朝立一直秉承“诚信经营、真诚服务”的理念,赢得客户的信赖。通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在全市小有名气,从开始的每天30件到现在的每天3000件,2013年在河南省邮政管理局和河南省快递协会开展的“创先争优、转型升级”活动中,建成了鹤壁市第一家标准化门店。
马朝立克服身体上的残疾、用心经营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体现了快递从业者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他用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延续着属于自己也属于快递人的故事,曾荣获全国十佳“最美快递员”荣誉称号。
03号 王留杰,男,32岁,项城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71352部队19分队管理员
王留杰2001年12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副分队长、分队长。1997年至今,从资助王丹丹、于晶晶两名残疾学生,到帮扶下肢残疾的刘红花老人,再到长期帮扶小学残疾教师关绿飞,王留杰17年积极为残疾人热心服务、解难帮困。以他名字命名的“王留杰学雷锋小组”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资助、帮扶残疾学生、老人和贫困家庭,并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福利院、敬老院、慈善总会义务劳动,看望慰问革命红军老前辈和孤寡老人,做好事3300余件(次),捐款9万余元,帮助40多名残疾人及其家庭走出困境,用无私真情走出了一条“爱心之路”,托起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家园”。王留杰把奉献爱心当作一种价值追求,在助残扶弱中构建人生支点。“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这是雷锋精神最本质的诠释。王留杰始终用这句话教育激励自己,用爱心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家”,“家”里全是残疾人。
王留杰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两次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拥政爱民模范”、“安阳市慈善行为楷模”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04号 “托举三兄弟”:刘新军、贾晓玉、杨明,淅川县人,在天津务工
2014年6月17日,家住天津市一老住宅小区四楼的89岁老人从自家窗户坠落,倒挂在空调室外机上,命悬一线。紧急关头,在天津务工的南阳籍青年刘新军、贾晓玉、杨明挺身而出,托举老人半个小时,直至消防队员将老人成功施救。事情发生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三位农民工的善举令人感动和敬佩,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托举三兄弟”。
刘新军、贾晓玉、杨明是河南外出务工青年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共青团河南省委、共青团南阳市委、共青团淅川县委分别授予刘新军、贾晓玉、杨明“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
05号 朱元英,男,84岁,济源市克井镇枣庙村村民
在外人眼里,84岁的朱元英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而在朱元英心中,有一个绿色的梦想。30年前,人称克井镇枣苗村以西为“西大荒”,荒到何种程度,当地有首民谣这样形容:“妖鬼石荒穷圪梁,古来无坟无村庄。传言地气不养人,谁碰谁穷谁破亡。”30年后,这里成了一片近千亩的森林,种了树、修了路,并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林海公园。1983年3月,朱元英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家人承包了这片乱石滩。面对困难、怀疑甚至讥笑,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决心将荒地变成林区,30年来用坏的铁镐、扁担、箩筐数不清。春种、夏作、凿石、铺路、种苗,朱元英将自己的所有献给了这片林区,种不上树苗他就把别处不要的移过来,家中的粮食他哪怕不吃,也要卖了换成树苗,所有的钱财都花费在了这片林区。30年的实践见证了朱元英最初的信念——钢铁怕肉手。如今的林海公园种植了百万棵树,乱石荒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上百万株参天大树织起了一张密密实实的“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
朱元英用30年战天斗地、锲而不舍、绿化荒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被誉为“绿色愚公”,曾被授予“济源市绿化奖章”等。
06号 朱萌萌,女,22岁,河南科技学院学生
2012年9月,朱萌萌的母亲突发脑出血,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瘫痪在床。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家人束手无策。2013年4月,朱萌萌带着母亲来到学校,在校外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继续自己的学业。从10岁起,12年间,4000多个日日夜夜,她用瘦弱的身躯和柔嫩的肩膀播撒点点滴滴的孝心,为7位亲人筑造了一座坚固的爱的城堡,搭建起一方温馨的爱的“桃花源”。她用心照料祖父、父母、妹妹已经整整12年,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为祖父、父亲、母亲3位亲人医治大病、重病,硬是用瘦弱的身体和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她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开心自己,长期积极参加各类义工活动及无偿献血、捐款献爱心等公益活动,12年累计有1000多次。
从亲友到他人,从学校到病房,从家庭到社会,从乡村到都市,朱萌萌把孝老爱亲和助人为乐播撒到中原大地上,用真善真情演绎着“最美”,用青春的生命之光续写爱老、尊老、敬老、孝老的感人故事,曾被授予“中原十大孝子”、“河南省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07号 齐云涛,男,58岁,固始县信访局原局长
从干上信访工作的那天起,齐云涛就把上访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三十余年如一日,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难事当家事,用铁肩担起了为民仗义执言的道义。他走进过近万户上访群众家中,先后直接处理信访案件2000余件,亲自协调解决300多件疑难信访案件,成功处置50多起突发性集体上访事件,帮助3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在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他被人骂过、围过、打过。为稳定群众情绪、控制事态发展,他还多次充当人质,但他从未诉过苦、叫过累,始终如一、默默奉献,用真情感动群众,用爱心温暖群众,被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2014年1月,在齐云涛同志的多方奔走下,固始县城关镇第三社区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刘真悉老人终于赢得尊严,摆脱困境,搬进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用微薄的工资为上访群众买饭、买车票,补贴生活困难的群众,先后资助3名贫困学子读完大学。
从信访局办事员到信访局局长,他在信访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2个春秋,用真情温暖了无数个信访群众的心,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信访局长”、“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记个人二等功。
08号 闫胜义,男,47岁,兰考县人民法院东坝头乡法庭庭长
闫胜义1987年到兰考县人民法院工作,先后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闫胜义心系百姓、扎根基层,连续3次放弃调回机关工作和升职的机会,在乡镇法庭一干就是27年。他坚持巡回审判,深入群众,经常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依靠群众智慧化解基层纠纷;先后在4个法庭工作,案件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集中,承办了大量的骨头案、疑难案。他热爱百姓,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被当地群众誉为“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法官”、“老百姓的贴心人”。知足常乐是闫胜义的幸福观。也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幸福观,让闫胜义27年来甘守清贫,扎根基层,淡泊名利,务实为民,时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断迸发工作的动力。27年来,闫胜义先后审结各类案件2600余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改判、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无一矛盾激化,其先进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余家中央媒体,《河南日报》等省级主要媒体进行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等80多家网站在重要位置链接或转载闫胜义同志的相关报道。
闫胜义先后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中组部、中宣部确定为“最美基层干部”,曾被授予 “全国优秀法官”、“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河南省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
09号 江雨佳,女,21岁,浙江温岭人,南阳师范学院学生
江雨佳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牢记“好事无大小、做了就是美”的做人做事准则。2013年,江雨佳作为大学生消防志愿者,自费700元发起“鞭炮换礼品”活动,得到120多位居民的响应。国庆长假期间,江雨佳走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根据地——温岭坞根镇,开展“爹娘的微笑”公益活动,用镜头记录百位老人的笑容。2014年春节,江雨佳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先后陪伴7位孤寡老人过年,当起了“爱心女儿”,成为老人的贴心小棉袄。3月5日,南阳师范学院组建以江雨佳的名字命名的“雨佳爱心服务队”,先后开展了“为新野抗战老兵送去爱心包裹”、“暑期老区支教”等系列活动。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江雨佳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持续热心社会公益,真挚热诚敬老爱老,带动身边的人一同奋进,用行动传递青年正能量。
江雨佳的爱心付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赢得众多高校师生的尊重,更激起万千青年学子的共鸣。江雨佳曾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学生”、“河南省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10号 花书增,男,71岁,新郑市薛店镇人
十几年前,花书增从镇广播站退休后,通过向朋友借钱、贷款在村里办了一家面粉厂。凭借着本分、实在、诚信的口碑,生意慢慢好了起来,十里八村的村民将自家多余的粮食存到他的面粉厂。1996年,花书增在没拿到钱的情况下,将厂里的60多吨面粉都交由对方代销,结果面粉拉走了,几十万元的货款却一直没能像对方承诺的那样货到付款。乡亲们听闻消息后前来索要欠款,面对窘境,他向乡亲们承诺:“当初是你们信任我,才将粮食存到我的厂里,我不能对不起乡亲们,这辈子誓要还上乡亲们的债。”为了践行承诺,花书增重新干上老本行,跟着别人承包广播站。年近古稀的他风里来雨里去,爬电线杆、装线、架杆,重复着昨日的重复。2012年,在一次作业中,花书增不慎从有线电视杆上摔下来,将胳膊摔断,不能再继续挣钱还债。于是,花书增就用儿子打工挣来的钱和自己的退休金,一点点还给乡亲们。2013年,花书增家的房子被征迁改造,分到的10多万元补偿款全部用于还债。这一还,压在老花身上17年的重担终于可以卸去大半,花书增如释重负地说:“现在只剩下四五万元,明年一年就可以还上了!”用17年还清债务,花书增才觉得心里踏实了。有人说:“你可以晚点还,乡里乡亲的,大家都理解。”花书增激动地说:“啥都可以晚,诚信一点都晚不得。”
花书增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在互联网上,广大网友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其点赞。